政府益街坊? 首置上車盤你買唔買到

社會熱話

廣告

首置上車盤具夾屋影子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馬不停蹄,隨著10月其首份施政報告登場,市場開始吹風試水溫。
房屋政策一直是民生重要課題,多任特首在任期內均未能為本地樓市做到居者有其屋的願景,過去十年更進入「樓瘋」境界,與1997年樓市狂潮相比過之而無不及。
新特首第一份施政報告出台前,近日市場吹起「首置上車盤」呼聲,市場揣測新政策將協助中產無殼蝸牛置業,估計合資格申請者由月入逾52,001至上限約72,000元。
市場估計「首置上車盤」有機會以公私合營模式發展,發展商出地建屋,樓價則會參考家庭入息中位數作指標。
雖然,特首揚言細節將在施政報告中公告天下,但過去新政策出台,市場傳聞一般已勾劃出具體藍圖,結果事不離實。

「首置上車盤」令人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由港英政府推出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以及改朝換代後,於1997年由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推行的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兩項目的受惠對象,皆是未能納入公屋及居屋資助,對獨力買私樓上車感吃力的夾心中產。
要協助夾心中產上車,離不開樓價優惠或提供現金資助兩個途徑。
首次置業貸款計劃於1998年實施,申請者經資產審查後能獲低息貸款,分家庭及單身人士,每宗個案最高分別可獲60萬及30萬元。
提供金錢補貼作首期資助,好處是需時間較短,受惠人經過審批收到資金後,可即時實踐上車計劃。然而,負面影響是公帑變相為樓市注入新資金,加劇需求刺激炒風。

今次「首置上車盤」相信較接近當年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從資助對象範圍以至透過建屋平賣的策略,均有夾屋影子。
港英政府推出的夾心階層住屋計劃於1993年推出,受惠對象的家庭入息介乎20,001至40,000元,至1998年10月由前特首董建華宣布停建。
夾心階層住屋計劃推出之際,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數約為13,000元;合資格家庭收入為中位數的1.53倍至3.07倍。
時至今日,家庭入息中位數增至約26,100元,由此推算能躋身夾心階層住屋計劃的家庭收入介乎40,000至
80,000元,與市場預期的「首置上車盤」月入逾52,001至上限約72,000元對象相若,反映政府再度正視夾心中產上車壓力。

新一屆政府選擇以建屋助夾心中產解困,相信必會提供優厚條件達至中產置其屋。
然而,香港住屋問題核心來自土地供應嚴重缺乏,無論公屋、居屋或未來的「首置上車盤」,盤源供應期及數量才是關鍵所在,空談五至十年後的數字,難解住屋燃眉之急。
因此,新特首在施政報告上就工廈活化、農地補地價、郊野公園建屋,舊區重建等範疇上必須加以著墨,給市場明確訊息,「首置上車盤」盤源何年何月面世,而非多添一批在空中樓閣中打造出來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