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限電+防疫鎖國 「正常化指數」僅得20 經濟遭犧牲恐面臨崩盤

投資

廣告

隨新冠肺炎疫苗普及,以及潛在藥物或面世,全球邁向「正常化」再進一步。惟面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大隱憂,畢竟中央的首要任務不再是谷經濟,而是共同富裕。「後疫情」時代未必如外界預料的「正常」,舊經濟股的前景不宜看得過分牛。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iStock

由《經濟學人》編制的「全球正常化指數」(The global normalcy index),反映各地經濟活動是否已回復正常的一個指數(疫情前指數為100)。

《經濟學人》收集了50個國家或地區在三個範疇(交通/旅遊、消閒/娛樂以及零售/工作)、共八項與經濟活動有關數據。截至7月1日,「全球正常化指數」為71。

換言之,全球各地的經濟活動約回復至疫情之前的70%。其中,「出街時間」(Time not at home)已回復至原來的96%,但體育賽事和戲院的入座率只回復到原來的22%及34%。

根據全球數據統計網站「Our World In Data」,今年7月1日的疫苗接種率(包括已打一針及完整接種人士)為23.75%,10月4日已增至45.83%。

不少國家隨接種率上升,逐漸解除封鎖措施,料「全球正常化指數」亦跟隨上升,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更加接近疫情前的情況。

惟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兩大風險,被視為全球經濟正常化的阻礙。

隱憂一:防疫政策增開支及損失

科學界幾乎已有共識,認為新冠肺炎病毒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人類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惟中國堅持「清零」目標,即使採取了接近「鎖國」的措施,今年的疫情仍然反覆。

廣州在2月爆發疫情,南京7月、8月的疫情由機場擴散至多地,福建和黑龍江省在9月相繼出現本地確診病例。

在「清零」政策下,發現確診個案的城市會立即採取多輪的檢測和嚴格的封鎖措施,限制居民出行。

以9月爆疫的福建為例,多個城市實施多輪檢測。常住人口為500萬人的廈門,已進行至少4輪全民核酸檢測;莆田市常住人口約320萬人,亦實施多輪檢測。

此外,多地封閉式管理及防疫,造成當地企業停工及停產,更有一些小企業的資金鏈斷裂,導致破產收場。

這些經濟損失及防疫成本,目前仍無法具體量化,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隱憂。鎖國的措施亦限制了中國的經濟增加長,尤其是國際旅客帶來的收入。

在「全球正常化指數」的飛機班次指數,美國的指數已升至約70,但內地仍徘徊在20的低水平,經濟復甦及開放的程序有限。

內地航空業預計,中國監管機構可能將目前對國際航班的嚴格限制措施,維持到2022年的上半年。

中國的國際航線的旅客運輸量,遠遠低於疫情前的正常水平。民航局數據顯示,中外航司運營國際航班每週約有200班往返,僅佔疫情前的2.2%。

內地目前維持「五個一」的國際航班政策,即「一間航空公司、一個國家、一條航線、一週一班」,允許中國的每一間航空公司對一個國家保留一條航線,一週最多飛行一班;外國航空公司也只維持每週一班飛中國的航班。

隱憂二:限電限經濟增長

近日,中國多個城市近日相繼「限電」,多間工廠一星期只准開工三日,即「開三停四」,有些更要「開一停六」。

工廠被逼停工,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多間大行因而調低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野村證券將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由 8.2%下調至7.7%,歸因予8月中國政府一份「能耗雙控」(規定控制能源消耗量和強度)的「成績表」,放大「能源荒」。

野村分析師Ting Lu警告,市場將注意力放在中國恒大(03333)與中國房地產政策上,導致電力供應的衝擊被低估。他相信,今季中國經濟的表現將不如前。

瑞銀發表報告指出,限電料拖低內地第四季工業生產大於1個百分點,令今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減少約0.3至0.5個百分點,但實際影響仍要視乎內地如何處理能源短缺的問題。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預計,鋼鐵、鋁、水泥等產業受創嚴重,當中約7%鋁產能暫停,水泥則有29%的產能受到影響。

該行警告,原材料的短缺情況陸續有來,料紙業和玻璃業將面臨供應短缺;化工、染料、家具和豆粕生產商已經受到衝擊。

大摩估計,如果內地製造業暫停生產時間太長,恐拖低今季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避開航運股

航運股隨經濟復甦走強,如今經濟增長勢頭可能減弱,航運股未來前景未明,目前不宜趁低吸納。

由於淡季臨近,中美之間的航運成本大跌,加上中國製造業產能下降,航運股近日急跌。雖然現貨運費下跌,但長期運費並沒有變化,未來船運費的高低,將取決於供應及需求,市場對此看法不一。

疫情前,海運費用介乎1,500至2,000美元;疫情期間,網購量急增及全球集裝箱短缺,帶擘航道需求,由中國運往美國西海岸的運費一度升至15,000萬美元,但近日回落至8,000美元,下跌了近一半。

隨着中國供應鏈危機加劇,全球多間海運巨頭相繼暫停上調即期運價,但並未表示要減價。分析認為,中國開始實施限制工廠生產,企業產能下降,運輸需求降低,航運股短期內「無運行」。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