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師行業良莠不齊做爛市 財務報表估值仲信唔信得過?|安東尼

投資

廣告

近日和忙於公司審計工作的友人閒聊,得知因為會計準則要求,公司在準備財務報表時,都要找專業「估值服務」為其投資物業、金融工具、股權投資和收購合併後的無形資產等評估出公允價值(Fair Value);雖然令獨立「估值」顧問行業百花齊放,但亦涉及不少爭議,投資者得多加留意。

註:根據IFRS 3,商譽是收購對價(consideration)的fair value減去淨資產的fair value所得,一般找估值師評估無形資產,或對價中的金融工具之價值。

撰文:安東尼| 圖片:iStock圖片

就以在香港上市的西伯利亞礦業(01142)估值事件為例。事緣一位名叫曹志明的人士,在2013年獲西伯利亞礦業(「西礦」)聘請撰寫估值報告,估算西礦其下擁有達1,490萬噸「可證實、開採(proved and probable)」礦產的煤礦;西礦董事會其後通過發行4.43億美元的可換股債券集資。

後來有網媒引述《彭博》(Bloomberg)所獲得的文件顯示,有投資者事後向港交所(00388)投訴,質疑曹志明報告錯誤。

與此同時,該批可換股債券發出後,西礦的核數師辭去職務,董事會突然停牌兩年,並發通告指基於股東投訴,公司展開內部調查,調查包括公司賬目及由曹志明撰寫的估值報告。

該報道又引述《彭博》指出,西礦核數師在2014年,曾委托在港上市的估值公司羅馬集團(08072),覆核曹志明的估值報告。結果西礦在2015年4月發出通告,直指羅馬集團認為曹志明報告並無問題,並指外界的指控毫無根據,成為西礦及後復牌的重要理據。

然而,《彭博》在該引述報道中又提到,羅馬集團在2014年初,曾受一間有興趣收購西礦的公司委託調查西礦的資產,當時羅馬集團質疑曹志明的報告涉及「誤導」、缺少重要的資料,為何短短一年間,羅馬集團的報告結論會有所轉變?

最後,該報道指《彭博》引述一封羅馬集團致西礦信件,投訴西礦是未經他們得悉下使用有關報告,有關通告的內容也未經同意。

估值師的經營模式

於是筆者便向友人請教「估值師」這行業,友人說:「估值服務,一般分開兩類:第一類是為物業、土地、廠房、機械設備等『有形』資產估值;第二類是對公司業務、無形資產(如商標)、金融工具(如可換股債券)等『無形』資產進行估值。」

在有形資產估值中,物業估值是需要合資格的(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或香港測量師學會HKIS)測量師簽證。 這類估值以戴德梁行(Cushman Wakefield)、仲量聯行(JLL)、世邦魏理仕(CBRE)、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等為「大行」龍頭。

另一類是對評估公司無型資產的公允價值。撰寫這類估值報告,則沒有規定需要由擁有特定資格人士簽證。 而這類估值工作以「Big 4」(德勤、羅兵咸永道、安永、畢馬威)、Duff & Phelps、JLL等屬比較大型的估值機構。

估值收費差別大

由於上述會計準則要求,不少公司都要聘請獨立估值師為其資產進行估值,但要「Big 4」撰寫估值報告,動輒都要十數萬元或更高(視乎估值項目會有所不同),其他大行估值師都要約十萬八萬元,對中小企來說實在負擔不輕。

然而,由於這類的估值只作會計入數用途,不是收購合併之用,在公司的角度只是『合規成本』,並不會帶來金錢好處,所以一般希望愈便宜愈好。

不少傳統大行出身的估值師,都看準這點而自立門戶,並以超低的收費爭取客戶。這些自立門戶的小型「估值」公司收費,往往只是大行的一半、甚至更低(友人表示,見過最誇張的只有大行報價的一成!),所以深受中小企歡迎。

然而,一分錢一分貨,這些小型估值公司對估值服務所投放的資源,往往「將價就貨」,水平自然「良莠不齊」。筆者於是好奇問友人:「那公司財務報表上面對公司業務、無形資產、金融工具等的估值就不可靠嗎?」

慳水慳力有人包底

友人氣定神閒道出箇中「橋妙」:「第一,對於這種會計用途的估值,除房產評估外,並沒有特定相關資格要求,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做;第二,所做出的估值最後都要由核數師(Auditor)查核,若估值有問題,核數師便會叫估值師作出更改!」

在客戶角度,反正都能解決會計需要,當然找個便宜的就好。 筆者不明所以,友人便打個比喻:「就如小明要寫一篇英文文章,不論文法優劣都會給專業的英語編輯修改至完美文法,那小明為何要花心機寫得好文法?乾脆的寫些爛英文,再交給英語編輯修改執手尾,那不是慳水慳力嗎?」

就因為這個「估值、核數」模式,吸引不少傳統大行的估值師自立門戶,再請幾個廉價新丁(不用持牌或專業資格),便可以和傳統大行「爭飯食」撰寫估值報告;最後更可以做爛市,令估值師這行業不再風光。

由於競爭激烈,即使是傳統估值測量公司,初入職的估值分析員,月薪只有10,000多至20,000元;加上前景暗淡,令不少高質的年輕人卻步入行。

友人續說:「當然投資銀行內部有估值部,專為新股上市企業和收購合併等大茶飯之用,其新入職的分析師起碼有40,000、50,000元月薪,但要入到這些投行估值部,又談何容易呢?」

投資者宜留意

另外,由於上市公司為收購項目委託撰寫的估值報告,一般都不聘請核數師審閱,因此一般投資者難以察覺箇中問題。惟投資者仍可從估值師的背景資料,如學歷(是否野雞大學)和過往項目的經驗,以及有否再另聘行業專家(如礦業專家)參與估值。

另一方面,即使這些收購合併的估值報告,只作內部參考,然而最後要入賬(財務報表)時都要由核數師審閱,所以投資者可從核數師的意見,看看有否對收購項目作出懷疑或辭任等警告訊號,以免墮進投資陷阱。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