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稅

【有數得計】印花稅大增 每年回報隨時被蠶食13.5%!

投資

廣告

據了解,印花稅之所以叫「印花」,是因為這是政府針對資產過戶抽的稅,而相關的法律文件會被給予一個Stamp(印花),說明交易已經被記錄及徵稅。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unsplash

在證券已經無紙化,甚至貨幣都電子化、虛擬化的今天,印花稅有點像歷史的遺物。在美國,證券交易不單止免印花稅,很多券商更免佣金;而股市發展比香港遲起步的內地,亦只會收單邊的印花稅,即不用一買一賣都繳稅。

這樣的背景下,很難想像香港與中美兩大國背道而馳,但實際上,港府倒行逆施,不與中國接軌、改革雙邊印花稅制之餘,更將印花稅率提高;如此娓娓道來,便會明白為何市場反應那麼大。

畢竟,港中美三地,香港股市的成交額最細,卻未富先加稅,令人懷疑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心;相反,美國有股息稅、資本增值稅,卻偏偏不收印花稅,外國人交易美股變相是免稅,可見其維持龍頭地位的決心,難怪大量年輕人開始活躍於美股市場。

印花稅 大幅蠶食回報

假設某100萬元組合用來短炒港股,每週換手一次,印花稅原本是0.2%,簡化地乘以52週,一年下來就是10.4%;名義上,股市長線回報年均只有10%,換言之,如無能力跑贏大市,雙邊印花稅已足夠令這個組合淪為「流動性提供者」,年年白做。

現在更變本加厲調高稅率三成,上述組合成本增至約13.5%!

即使A股只收單邊印花稅,有內地網民計過,一年換手50次,便給券商、交易所、政府貢獻超過8%,當中國家取去大部份;以年均回報10%計算,一年換手一次,20年來100元會變673元,換手50次則只有149元,艱苦經營20年,連50%回報都沒有。

故事教訓我們,活躍的香港股民要不轉場到美股,要不學會長線的資產配置,炒來炒去會比之前困難;沒有活躍的「流動性提供者」,很多股份估值難免要下調,新股市場沒有這方面的憂慮,較有條件在中短期內維持熱鬧。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