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和生物IPO上市已獲批准 財務資料、盈利能力一覽 全球前三十款最暢銷藥物中有五款

嘉和生物IPO上市已獲批准 財務資料、盈利能力一覽 全球前三十款最暢銷藥物中有五款

投資

廣告

嘉和生物藥業早前提交上市申請,已經聯交所獲得通過,預料最快下週展開招股程序,最快於9月尾上市。市場消息指嘉和生物上市的集資額為23億元,保薦人為高盛、摩根大通及傑富瑞。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嘉和生物上市文件

嘉和生物為一家正在進入商業化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腫瘤及自身免疫藥物的研發及商業化。嘉和生物以成為創新療法發現、研究、開發、製造及商業化領域的生物製藥引擎。嘉和生物一直在研發的候選藥物涵蓋全球前三大腫瘤靶標及十款最暢銷藥物中的五款。

自2007年創立以來,公司的戰略重點一直集中於主要治療領域,該等領域在腫瘤、自身免疫及其他慢性病方面擁有大量未得到滿足的醫療需求。例如,嘉和生物為針對乳腺癌的療法(包括靶向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6(CDK4/6)候選藥物及一組先進的靶向人表皮生長因子2(HER2)候選藥物)以及針對多種腫瘤適應症的靶向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PD-1)候選藥物制定系統及綜合的開發計劃。

近年來,除在中國上海及美國舊金山建立的研究中心外,嘉和生物亦一直在全球範圍內擴展我們的研發佈局,以建立及豐富公司的新藥產品管線。嘉和生物主要憑藉內部能力建立由15款靶向候選藥物組成的產品管線,該等藥物在中國具有巨大的商業化潛力,涵蓋已知及新型生物學通路。

嘉和生物目前有17項臨床試驗正在亞洲進行,預計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將分別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藥監局)提交兩項新藥上市申請(NDA)及向國家藥監局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美國食藥監局)提交四項臨床研究用新藥申請(IND)。

嘉和生物 專利技術

嘉和生物的一體化生物製藥平台涵蓋探索、研究、臨床開發、CMC(化學、製造及控制)以及業務拓展等所有關鍵藥物開發功能,是公司業務發展的後盾。

嘉和生物一體化的平台讓公司 能夠通過在開發過程早期發現並解決潛在的CMC及臨床門檻管理藥物開發的風險,從而能夠專注於最有潛力產生臨床效果及商業可行藥物的分子研究。 此外,嘉和生物具備商業化生產的能力、質量卓越及成本效益更高,擁有濃縮補料分批培養及灌流培養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可讓公司產生更高的滴定率及產率,達到行業範圍的上限。

嘉和生物的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平均擁有逾15年行業經驗,往績記錄優良,專長組合均衡,涵蓋研究、臨床開發、製造、商業化及融資等領域。

嘉和生物IPO上市已獲批准 財務資料、盈利能力一覽 全球前三十款最暢銷藥物中有五款
嘉和生物旗下藥物的研發進程。

嘉和生物 6大潛力新藥

公司已挑選出六款主要候選藥物,在治療多種腫瘤、自身免疫等慢性疾病適應症方面極具潛力。嘉和生物的主要候選藥物包括:GB491(lerociclib),一款差異化的口服CDK4/6分化抑制劑;

GB221,一款新型HER2單抗候選藥物;

geptanolimab (GB226),一款新型PD-1單抗候選藥物;

GB492,一款STING激動劑;

GB242(一款英夫利昔單抗(類克)生物類似藥);及GB223(一款前景廣闊的RANKL單抗候選藥物)

得益於嘉和生物具有計算機輔助抗體設計(CAAD)功能的差異化雙特異性單抗抗體平台, g公司亦擁有強大的尖端雙特異性抗體候選藥物組合目前處於臨床前階段。

嘉和生物目前尚無獲准用於商業銷售的產品,亦未自產品銷售中產生任何收益。於業績記錄期間各年度,截至2018年及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嘉和生物的全面虧損總額分別為2.88億元人民及5.23億元人民幣。嘉和生物的經營虧損基本上都來自研發開支、行政開支及財務成本。

嘉和生物IPO上市已獲批准 財務資料、盈利能力一覽 全球前三十款最暢銷藥物中有五款
嘉和生物尚未取得盈利。

嘉和生物集資用途

公司暫時未有披露集資用途分佈,但就有特定的資金用途,公司預計資金主要用於核心產品的研發活動提供資金,包括正在進行及計劃進行的臨床試驗、適應症擴展及註冊備案籌備以及商業化,預計將用於GB226與GB492的聯合試驗以及GB221及GB242中。

另一部分將用於撥付研發中心其他候選藥物正在進行 及計劃中的臨床試驗、適應症擴大及準備註冊備案,用於撥資擴充我們研發中的藥物。公司亦可能會採用以癌症免疫循環為目標的策略性及系統性方法,探索其他具有大量未滿足醫療需求的腫瘤適應症,包括乳腺癌、胃腸癌及肺癌。

嘉和生物IPO上市已獲批准 財務資料、盈利能力一覽 全球前三十款最暢銷藥物中有五款
嘉和生物IPO上市已獲批准。

延伸閲讀:【新股孖展懶人包】孖展利息 孖展額度 中簽率須知一文解構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