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絕招|任何加密貨幣交易均屬違法 一小時內一億美元合約遭強平 比特幣神話破滅?

投資

廣告

據彭博報導,中國央行於週五(24日)表示,所有與加密貨幣相關的交易均屬非法的,必須被禁止。據消息指,有一億美元的合約在一小時內強平,是中國有史以來打擊加密貨幣最強硬的舉動。

觀看最近市況,虛擬貨幣跟隨環球股市下跌,比特幣(Bitcoin)及以太幣(Ether)曾跌13%。有分析指,虛幣大跌受累中國恒大的債務危機。惟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監管機構可能監管穩定幣,而這個影響將更大、更深遠。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unsplash
有交易員和分析師相信,虛幣遭拋售,因全球投資者將高風險資產,轉為投資美國國債等資產避險。投資者擔心恒大債務「爆煲」;再加上聯儲局議息帶來的「收水」風險,均加劇了虛幣的跌勢。

分析指,市場擔心一旦恒大破產,或會引發連鎖反應,料比特幣短期內走勢將繼續波動。

FRNT Financial行政總裁Stephane Ouellette表示,在大規模拋售期間,他觀察到恒大危機與虛幣的關聯度,一旦中國股市崩盤,很多人可能會出售虛幣「套現」、籌集現金。

雖然比特幣走勢與金融市場不一定同步,但關聯度分析顯示,美國股市與比特幣有較高的一致性,兩者的關聯度達到一年來的最高水平。

這意味,當金融市場下跌時,比特幣往往會跟隨下跌。恒大「爆煲」危機引發的金融市場動盪,成為大部分外媒頭條,連分析也認為虛幣走勢與此有關。惟投資者可能忽略了一則重要的消息。

穩定幣或受監管

美國監管機構考慮監管穩定幣,擔心與美元掛鈎的穩定幣,成為金融體系的風險。市場消息指,美國官員正調查,穩定幣是否對經濟構成威脅,政策框架將在未來幾週公布。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Gary Gensler本週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作證時,回應了有關問題,暗示很多虛幣需被監管。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曾經提到,美國正處於虛幣監管的關鍵時刻,警告穩定幣可能是監管重點。

在過去的12個月,包括泰達幣(Tether)在內的穩定幣,總市值增加近10倍,達到1,150億美元。以泰達幣為例,市值已由2015年初的15萬美元,增加至2021年9月21日的687億美元,升幅達44.8倍(見圖表六)。

美國最大虛幣交易所Coinbase(美股代號:COIN)宣布,將取消推出穩定幣(USDC)收息產品。Coinbase原定計劃向USDC存款用戶提供4%的利息,並向第三方借出USDC,以賺取利息。

監管日子再近一步

Gary Gensler明言,很多虛幣都符合證券定義。換言之,需接受監管,過去幾年虛幣以貨幣或商品自居,而避過監管的日子,似乎進入倒數階段。

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案例,證券的定義為有人投資於一項公共產業,而這項投資預期會因推銷員或第三方的努力而產生利潤(a person invests his money in a common enterprise and is led to expect profits solely from the efforts of the promoter or a third party)。

這樣看來,Coinbase借出USDC這項服務,很大機會附合監管原則。

一旦虛幣受股票或期貨的一般監管,將大大影響市場情緒,繼而限制了炒風及升幅,龍頭幣相信相當其衝;「人間一天,幣圈十年」的神話亦會破滅。

薩爾瓦多社會實驗成敗

市場另一個焦點為薩爾瓦多(El Salvador)使用比特幣的情況,一直被視作「社會實驗」,成功與否將影響比特幣普及應用的程度,亦比特幣前景息息相關。

薩爾瓦多媒體透露,已有160萬名薩爾瓦多人使用Chivo電子錢包和比特幣。根據該國2019年的人口數據,薩爾瓦多共有670.5萬人,意味已有近25%國民使用Chivo錢包和比特幣。

不過,用戶指,使用體驗極差。由於薩爾瓦多智能手機的數碼基礎設施較差,該國65%的手機無法支援Chivo錢包,令民眾使用錢包的時候遇到各種問題,包括加載失敗、無法驗證、遲遲收不到款項。

即使有25%國民使用錢包,但並不是所有商家都接受這種方式,該國大部分人並不了解比特幣,充滿不安和擔心,最終直接拒收。

惟薩爾瓦多政府似乎無意結束這個外界視為的「社會實驗」,更趁比特幣價格大跌,再次大手買入。

總統Nayib Bukele宣布,趁低吸納150枚比特幣,累計持有700枚比特幣。

雖然薩爾瓦多大手掃入比特幣,對其短期價格有一定支持,但該國有不少國民反對以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數千示威者上街抗議,燒毀比特幣提款機;未知該國會否「跪低」,反為沽出比特幣。

由於比特幣沒有「基本面」可言,上升的動力就只有前景、具潛力的「故事」。一旦這些「故事」不再動聽,市場自然變得悲觀。故在比特幣「新故事」出現前,不宜建倉、增持或「撈底」。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