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藍籌股高息假象 向賺息蝕價Say No!

拆解藍籌股高息假象 一旦加息有機會賺息蝕價

投資

廣告

「生死有命,富貴由天」、「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千金散盡還復來」中國人古訓與古詩中舉目皆是人生哲理,但能融會貫通用於人生與投資道上的,又有幾人?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iStock、investing

近期認識友人兒子,一個7歲的小男孩,年紀輕輕卻在言談中暗露鋒芒。

他隨口便說出港交所(00388)、滙豐控股(00005)及中國移動(00941)一堆港股名稱,又道甚麼「不敢冒險就是最大的風險」,還問他的母親(即友人妻子)股票是如何操作?如何能夠在股市上贏錢等問題。

筆者心生好奇,即問友人何解兒子會懂這些東西?友人輕輕笑言:「不知何故,或許生活上經常與同事或友人討論相關話題,時日多了,他便自然吸收。」筆者驚訝之餘,亦相信此子未來必非池中物,還戲言友人快讓兒子過契與筆者,好讓老來有所依靠。

很多散戶常常說時勢不合、無父幹、無機會投資、無時間學投資、不懂等。說穿了,其實只是不夠努力!不夠努力!不夠努力!(重要的話說三次。)

筆者談及上述經歷,正想指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與投資目標,必須自己去爭取;而非讓別人去安排你的人生。」

言歸正轉,近期環球投資者最關注的,相信非美國聯邦儲備局發出較為「鷹派」的言論,令市場對美息前景改觀。

債市資金未見行動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本週在國會眾議院上作證,此前市場注視他準備證詞中之論調,當中重申美國通脹飆升是暫時性,並指美國經濟持續改善,近幾個月當地通脹已經顯著上升,原因是油價上漲及美國經濟重啟所致。

另美國的消費支出反彈,但隨著這些暫時性的供應效應減弱,預期通脹率將向2%,即自聯儲局的通脹目標逐步回落。

醒目的讀者應該留意到上述說法,其實頗大程度, 與早前議息後記者會上之開場白類同。

筆者認為,現時去估計聯儲局最後如何做、時間性上如何安排,當然是好;但短期部署還是看市場動作最實際,始終投資者用真金白銀去投票,往往最反映市現實。

先看債市,美國十年期國債孳息率近期變化不大,執筆時維持在1.49厘水平,反映債市資金雖然收到聯儲局的訊息,但卻缺乏實際行動,起碼暫未見債息大幅抽升之舉。

相對地,美股表現較吸睛。在三大美股指數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及標準普爾500指數皆自本週初回氣;而增長股較集中的納斯達克指數更重上14,000點,暗示資金有重新流入高估值科技股迹象。

股價回落造成高息假象

不過,正如筆者過去所言,港股現時「A股化」程度嚴重,走勢跟A股多過跟美股,當中最慘情的更不只於此,即是港股跟美股很多時候是「跟跌唔跟升」。

以本週初段為例,明明美國納指升得不錯,可惜港股中的ATMXJ始終無氣無力,阿里巴巴(09988)、騰訊控股(00700)、美團(03690)、小米集團(01810)、京東集團(09618) 等股價走勢要麼低位徘徊,要麼反彈乏力,單純看騰訊帳圖已經「買唔過」(見圖表一)。

騰訊
騰訊走勢圖(圖片來源:Investing.com)

反之,資金有轉戰新股(催化劑是時代天使(06699)招股反應與股價表現均不錯)、石油股(炒商品市場中期狂飈)、清潔能源股之兆(信義光能(00968)及福萊特玻璃(06865)股價自5月中開始分別累升不少)。

不過,按以往經驗,通常資金去到炒這類板塊時,已暗示市場上其實已無沒甚麼主題好炒,或者市場投資胃納持續下降所致(當然又未去到牛皮市無成交程度)。

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年初筆者曾指,今年炒作部署是新舊經濟股輪流炒作。

可是自農曆新年假期後新經濟股持續無力至今之外,舊經濟股如滙控、內銀股如建設銀行(00939)、中國銀行(03988)及友邦保險 (01299)等股價近期同樣無力再上,更莫說彈也不彈的中移。

最後,早前筆者曾指市場討論美息中期向上主題,或會對部分高息或息口敏感股有影響,故今期先列出部分高息藍籌股作參考(見圖表二)。

高息藍籌股實則虛之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值得關注,純看頭大三高息藍籌股,股息率介乎約6.7至8.4厘,牌面上十分吸引;但要留意高息之象,可能只是早前股價回落間接造成的「假象」。

加上若然未來美息上升,此類高息股吸引力在兩者息差收窄下,吸引力相對下降,甚至會導致「賺息蝕價」現象;故投資者在投資此類高息股時,必須仔細考慮相關企業過往派息政策,以及業務前景與穩定性,再行判斷。

延伸閱讀:民間高手炒港股贏錢機率只得4成 全靠美股5大倍升股翻身 2年賺37倍!

延伸閱讀:ARKK一個月反彈26% 做空比率大幅下降 分析師:一個關鍵因素決定仲有無得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