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股回歸升逾7%|利好消息一籮籮 但一股不買Tesla 方德霑:宜買「比亞迪孖寶」

投資

廣告

港股中,明星科技股買不得,還有甚麼科技股可買?在市況不明朗之下,炒「市夢率」電動車股率先「見血」,但偏偏今年又是「電動車元年」,方德霑推薦買入硬件股。減碳大趨勢來襲,新能源股也見潛力。

截至週一(31日),港股A股的新能源板塊大升,贛鋒鋰業(01772)一度升逾7%。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圖片、Unsplash

市場研究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在5月中發表研究報告,指全球新能源車(NEV,純電動車、不含油電混合式)在2021年第一季合共賣出109萬輛。

其中,純電動車(BEV)銷售量達75萬輛,按年急增153%;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則賣出34萬輛,按年增128%。

銷量大增也救不到電動車股。美國10年期國債債息月前飆升,增長股遭「殺估值」,未有盈利電動車股「站不穩」; 反之,硬件股仍然受惠。

電車鏡頭需求增

方德霑指,電動車未來數年勢高速增長,有些港股受惠於此,例如舜宇光學科技(02382)。

「舜宇生產的電動車鏡頭佔全球分額約三成,技術門檻非常高。」

他補充,如要取得電動車鏡頭相關認證,需時一至兩年,而舜宇光學已經取得認證。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美股代號:TSLA)5月25日宣布,將放棄雷達,轉為使用基於相機鏡頭的系統。Tesla表示,由5月起,為美國和加拿大客戶生產的Model 3和Model Y的車型,將採用相機鏡頭系統,支援自動駕駛等功能。

Tesla考慮到成本問題,改用相機鏡頭,相信不少電動車車企也會相隨做法。

不論選擇哪種做法,相機鏡頭似乎不可或缺。方德霑認為,電動車鏡頭的增長空間很大,新型電動車、半自動駕駛、甚或未來的無人駕駛技術都會用到。

他道出:「一般汽車最多配備兩個鏡頭,但未來的電動車須配置六至八個鏡頭;加上電動車出貨量料在2025年,增至佔整體汽車的兩至三成,鏡頭增長空間大。」

根據市場諮詢公司System Plus Consulting的報告,以具有三年歷史的Tesla Model為例,就已經配置了至少四組鏡頭(見圖表一),主要用於高級輔助駕駛(ADAS)系統,車內其中一組鏡頭已包含三個鏡頭。

新能源股回歸 升逾7%|利好消息一籮籮 但一股不買Tesla 方德霑:宜買「比亞迪孖寶」

方德霑坦言,雖然電動車鏡頭收入佔舜宇只有一成,但預計到了2025年,佔比可增至三成;考慮到技術、市場增長空間,舜宇較其他公司優質,當市盈率(PE)回落至20倍(股價介乎150至160元)時,值得吸納。

低吸「比亞迪孖寶」

方德霑又建議,可留意比亞迪股份(01211)和比亞迪電子(00285)。由於比亞迪未有分拆電池業務上市,「與(電池大廠)寧德時代(深:300750)比較,買入比亞迪股份,等同投資電池及電動車業務。」

他預計,比亞迪的電池產量高速增長,因已經與日本等多國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比亞迪年初分拆了半導體業務上市,料很大機會也會分拆電池業務上市。

他續稱:「比亞迪既有電動車品牌,又是電動車零部件供應商,如果分拆不同的業務獨立發展,客戶將更放心使用他們的產品。」

比亞迪電子已成為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供應商,而且佔比愈來愈大。值等留意的是,比亞迪電子亦有從事電子煙裝嵌,成為投資一大亮點,該部分業務的增長也很快。

新能源股重拾利潤

減碳、環保已成為大趨勢,電動車股及其概念股以外,新能源股亦受追捧。方德霑提到,太陽能、風能等大部分項目都不需要政府補貼,回報率約7%,新能源公司開始賺錢。

他表示:「雖然目前的項目回報率比過住的8%至9%低,但現時的7%回報全數『落袋』,而過往真正『落袋』的利潤可能只有3%,扣除借貸成本,或要蝕錢。」

這正正解釋到為何以往的新能源公司看似賺錢,惟股價一直下滑。這類公司的獲利情況今年開始改善,可參考外國企業:NextEra Energy(美股代號:NEE)。

方德霑補充,NEE的市賬率(PB)只有2至3倍,市盈率逾30倍,派息比率約2%,算是穩定,因回報也相對穩定。

港股方面,龍源電力(00916)的市賬率和市盈率亦開始改善。方德霑預計,當龍源不需補助的項目佔比增加至40%,營運數據會有明顯的改變;加上盈利有增長,股價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另外,內地2020年提出,將爭取在203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以及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對北京而言,要實現這些目標並不容易,等同掀起了一場綠色工業革命,挑戰巨大。

方德霑相信,中央未來有更多政策出台,以達到這些目標,料刺激新能源板塊造好,投資者短期內可考慮吸納新能源股。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