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 減持 並非洪水猛獸 羅尚沛

減持並非洪水猛獸 三個真相解股民憂慮|羅尚沛

投資

廣告

A股繼續浮浮沉沉,半紅不黑,皆因可炒的題材乏善足陳,人行貨幣政策愈來愈難捉摸,資金都不敢太冒進,而且9月以來公布減持計畫的A股公司超過300家,其中不乏大比例減持,A股投資者都選擇避之則吉。

撰文:羅尚沛|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中新社

2017年5月,當年中證監發布了減持新規,限制了減持比例和減持時間,通過拉長時間的方式來減緩重要股東減持對市場的衝擊。儘管新規之後,對那些所謂「清倉式減持」、「過橋式減持」、「精准減持」等怪現象起到有效的遏制,不過市場對於「大小非」減持依然憂心忡忡,每逢股市下跌撞正減持計畫發布,都被市場視為跌市元兇。

有內地調研總結了歷年減持對股市的影響,得出了三個「真相」,希望市場釋懷。

三大真相解股民憂慮

三個減持的真相是;第一,減持只是中性行為;第二,實際減持數量往往低於計畫減持數量;第三,減持計畫的披露及實施沒有明顯影響股價走勢。

減持是市場的中性行為,資料顯示,減持新規推出前,減持佔市場日均成交金額的比例是1.5%,減持新規實行後已下降至1%,這個成交比例根本上對市況影響甚輕。不過,市場擔心的減持是一些突發性的大手減持之後造成的市場陰影,用每日成交佔比計算,未必能反映出真實的市場心理。

而實際的減持規模佔計劃的比例確實不大,約四成。大部分股東未充分減持,最主要原因是怕影響到市場對公司大股東的觀感,避開管理層「圈錢跳船」的嫌疑。

而第三點,減持沒有明顯影響股價走勢,這點也可從股價數據引證得到,實施減持計畫期間,公司股價漲跌幅基本上與大盤一致,未有出現暴起暴跌。

要優化減持政策,其實不難,要市場對減持無畏無懼,也只需時間去消化;實際上,投資者更擔心的是與減持概念相類似,但殺傷力更驚人的「股票質押」問題。明顯地,過去幾年在減持受限較多的情況下,有融資需求的大股東更傾向于質押融資,日後造成的股價震盪更大,也更難預告。

說回A股,上海證券綜合指數今個星期最高點是2,958點,上週預測的3,000點目標還未達陣,市場觀望智利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中美是否能達成初步協議。「金九銀十」效力不強,華潤置地(01109)忽然批股「抽水」,也加深了內房缺水和要減負債的憂慮。

10月底前滬綜指維持3,000點目標不變,但11月就要加倍小心,因為10月份經濟數據應該差強人意。事實上,連一向慢半拍的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也調低了中國明年經濟增長預測,看情況基金界也要準備定撰寫「中國GDP失6」的研究預測了。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