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大揭秘 「印度神童」由「印度神父」製造? 另類的獎項行銷

投資

廣告

「印度神童」阿南德因成功預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而「爆紅」,大眾開始留意他每一個新的預言。阿南德的身世亦受關注,經過一些獨立媒體的追查,阿南德被指「購買獎項」,透過「獎項行銷」而成名,更揭示了主辦機構如何「賣獎」,創造了一個「獎項經濟學」。

保就業計劃2022詳情
(圖片來源:Google Trend)

根據Google Trend的搜尋趨勢數據,在早期,印度網民比起香港、台灣及美國網民,不少關注阿南德(見圖表)。
也有分析指出,阿南德是由華文及西方媒體一手「捧紅」的。雖然阿南德的預言並非百發百中,但每一次發布影片,總能創造話題及登上熱搜榜。這亦反映在疫情和戰爭新聞衝擊之下,社會出現了集體的焦慮和躁動感。

媒體造王

阿南德自2013年起活躍於網絡,被標榜為一個「聰明的8歲小孩」,逐步成為「被認證」的天才神童。惟他最終並非因此成名。追查下,不難發現這名神童如何「被製造」,而主辦機構也賺得盆滿缽滿,體現了「獎項經濟學」,也創造了阿南德的「預言經濟學」。

阿南德「爆紅」前,已登上過印度的媒體。
2013年2月阿南德首次上報,印度的英語媒體《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以「一名八歲孩子能背誦《薄伽梵歌》300條詩句」為題,報道了他與其他八歲孩童不同,並形容他為「神童」(prodigy)。
數月後,另一印度的地方報《班加羅爾鏡報》(Bangalore Mirror)以類似的角度,講述阿南德的聰明事蹟,但內容比《印度時報》更詳細。
例如,阿南德似乎對印度的宗教史詩情有獨鍾,經文過目不忘;數學成績尤其好,8歲已經在解小學高年級的題目。
七年後,阿南德「被認證」為神童,可見其父母的行銷技巧高超。

阿南德在父母的協助之下,在YouTube頻道上傳背誦經文、唱歌跳舞的影片。他也開始分享對印度占星學的研究和心得。
2020年5月,14歲的阿南德,獲得了號稱「全球公信力」的GCPA神童獎(Global Child Prodigy Awards),正式成為被世界認證的神童;加上被指成功預測疫情,吸引了更多媒體來報道他的事蹟。
然而,GCPA神童獎只是由一個印度民間機構舉辦,表揚世界各地具有特殊才能或「天才兒童」。
申請人必須是15歲以下,提交申請和具體事蹟後,GCPA會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鑑別。若申請人通過核可,即頒發GCPA神童獎。

錢照袋 但未釋質疑

阿南德在2020年以「世界最年輕的占星家」名義獲獎,並且和GCPA的顧問團成員、曾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印度兒童人權工作者Kailash Satyarthi合照。
不過,GCPA如何鑑定,當中的細節無人知曉,公信力存疑。
再者,教育界批評,GCPA刻意標榜少年為「神童」,本身與正規教育有所分歧。
印度的獨立媒體發現,GCPA還可以購過「金錢贊助」買通,即只要有一些資本和人脈關係,要獲得GCPA神童獎並不難。
而這就創造「獎項經濟」,配合適當行銷手法,登上各大報章並不難。
該獨立媒體引述《班加羅爾鏡報》記者的內部資訊,指《班加羅爾鏡報》的阿南德詳細報道是廣告,但無法確認《印度時報》是否也存在同樣情況。

獎項經濟的雙贏

雖然有不少人開始質疑阿南德是「被人為製造出的假神童」,但也有不少人相信其預言。阿南德回應質疑時強調,印度占星術是他的自由,信或不信亦是個人選擇。
事實上,在商言商,頒發獎項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英國音樂新聞網站Loud and Quiet以舉辦一場獨立音樂頒獎禮為例,指主辦單位的純利(Net Profit),可高達10.2萬英鎊(約104萬港元)。報道稱,主辦方的主要收入為門票、聚餐費用、贊助費、報名費等;支出多數來自場數費用、宣傳費用,豐儉由人,亦不難控制成本。
報道形容,這是不錯的收穫,因「要忙的事不多,幾乎沒有」(Not bad for almost no work)。而得獎者似乎也有不錯的斬獲,例如奧斯卡金像獎(The Oscars)和艾美獎(Emmy Awards)為得獎者帶來甚高的商業價值。

「獎項行銷」之所以能持續發展,全靠這些雙贏的局面。
阿南德目前靠印度占星發展成一門生意,其官方網站上有公開格價:個人占星諮詢服務30分鐘,盛惠217美元(約1,700港元);商業團體諮詢服務45分鐘340美元(約2,650港元)。
所有客戶必須在正式諮詢之前,茹素一週;同時,阿南德也推廣有機農產品和素食生活。

延伸閱讀:社交距離解放| 康文署籃球場「Night價」起跳1800元 網民怒轟黃牛:當俾棺材錢!

延伸閱讀:移英港人注意!NHS招聘大量職位 唔係醫護都做得 1家4口最多慳11萬IHS費用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Carlos Yan圖片來源:Google Trend、Youtube@Con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