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龍頭也食腦 A.I.落地潛力高|羅家聰

投資

廣告

時至今日,人所共知買股票要揀科技股,買美股要買納指。不過,科技也有很多類,到底哪些才有表現?納指裏頭有好幾個分類,今文就來比較一下。

撰文:羅家聰|圖片:港交所

有些分類指數遲至2005年才面世,為免隨意揀起點而影響結果,現取2009年3月9日海嘯後低位計起,將當日所有指數重設為100,然後看看迄今各分類指數的表現,並以對數比例顯示。

科技龍頭也食腦 A.I.落地潛力高|羅家聰

從眾分類指數表現所見,電腦業跑得最出,但非由頭帶到尾,而僅近幾年才發力。工業表現次之,且走勢跟「綜合」的大路指數接近。

不過在此之前,其實另一行業──生物科技,曾在2014至2016年間獨佔鰲頭過好幾年。

至於包尾的,很長日子都是銀行;另一接近包尾和曾經包尾過的是電信。至於圖中有但未提及的行業,則屬中游分子。

電腦跑贏之象,跟2000年科網泡沫異曲同工:當時有剛普及的互聯網打通世界,今天則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兩類科技的共通點都是讓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和大減人手,影響遍及各行各業,無怪乎納指的工業類也受惠,畢竟目前科技的主要用途仍是生產。

反而被視為同樣熱門的生物科技,行業指數即使近年再追亦落後,最近更逆市倒跌。

生物科技的確稍早發力:約廿年前已對基因的研究有長足發展,之後到納米、3D打印等技術用於複製器官,接力是對大腦的研究等。

反之,在人工智能尤其深度學習,則實是近五、七年才突飛猛進。由科研成果到賺錢,中間涉及普及化、商業化這一步,疫情正好加速了這一步,當中電腦科技更食正此浪。

人工智能仍未遍及服務業,此浪肯定未完。嫌貴就等調整再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