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交易不代表是技術分析 ed05

程式交易不代表是技術分析 一般投資者一知半解|蔡嘉民

投資

廣告

之所以會在香港搞投資者教育,是因為香港貴為國際金融大都市,但一般投資者對量化交易、程式交易卻一知半解。鄰近地區如內地、台灣及印度等地方,卻已有大量散戶認識甚至採用,在港推廣程式交易有望可收窄差距。話雖做了六年教育,坊間對程式交易卻有不少誤解。

其中一個非常常見的誤解為一聽到量化交易、程式交易便會與技術分析劃成等號,這乃是大錯特錯。筆者只有約一至兩成策略,在採用技術分析!

有些時候與基本分析的行家在交流時,當他們聽到筆者做的是量化交易,便會直觀地認為筆者不懂基本分析。

事實上,量化交易者隨時看基本面看得比分析師還多!

程式交易不代表是技術分析 ed05
(圖片來源:unsplash@jstrippa)

必須作嚴謹回溯測試

為甚麼會出現這等的認知差別呢?也許因為坊間太多人標榜程式交易,然後卻只是出售一些如Multicharts、Amibroker及Metatrader等,主力用技術指標的第三方軟件(third party software)。

第三方軟件不是問題,只用技術分析也不是問題,但認為量化交易、程式交易等於技術分析就是極大問題!

量化交易於定義上指的是採用統計學,按數據作交易決策。

而程式交易則是指採用電腦,把交易行為系統化、自動化。

這裏與技術分析沒有關係,常人把其劃上等號,除了因為坊間太多EA教學外,也因為技術分析涉及數字,所以便認為技術分析等於量化。

再者,正以技術分析炒賣的散戶,十居八九也不是量化交易。

量化交易往往要拿取過去三、五年數據作嚴謹回溯測試,計算出某一個策略的總回報、年回報、夏普比率及最大回撤等。只在圖表上指指劃劃的,不是量化分析。

筆者曾在幾家量化機構投資公司工作,前前後後看過不析少量化策略、系統化策略,參考的因子千奇百種,幾乎只要是數字,都可以作為交易的依歸。

基本面數字如市盈率(PE)、市賬率(PB)、派息已是「家常便飯」;交易數字如沽空比率、未平倉合約量、引伸波幅也很常見,甚至不少機構,會把新聞及討論區文字,轉化為數字進行交易。

交易幣市的機構更會拿取大量鏈上數據(on-chain data)來監察幣市的發展,這些其實都不是技術分析、不是技術指標,更不是圖表形態。

量化對沖基金也有不同種類,例如事件主導(event driven)基金更會以api連接不同網站,試圖拿取所有資訊,再配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工具,嘗試在業績公布或企業行動宣布那瞬間進行交易。

因此,量化交易、程式交易更大程度上是工具,讓投資者能更理性地炒賣,讓投資者下放工作,不用再天天訂盤,捱更抵夜地交易。

延伸閱讀:白石角炒燶咗!雲滙1200萬跌到900萬 埋單乾蒸25%!業主:第一口價都知蝕硬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unsplash@jstrip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