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 Products迎來政策紅利

為各行各業「打氣」 Air Products迎來政策紅利

美股

廣告

空氣看不見、觸不到,但所有生物均依賴其生存。氣體產品對不少行業更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工業氣體製造商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美股代號:APD)過去逾80多年來,為不同行業「打氣」,最近美國通過法案,將撥款數千億美元預算對抗氣候變遷,作為行業綠色先鋒,正迎來政策紅利。

公司於1940年創立,始創人Leonard Parker Pool當時想出創新概念,為消費者提供現場製氧設備。

不過,初期市場反應冷淡,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契機,開始為軍隊銷售製氧裝置。

為空軍及NASA供氣

二戰後公司轉型生產大量液態氧及液態氮,並贏得美國空軍及美國太空總署的訂單,為火箭推進器提供液態氫;與此同時,亦開始進軍國際市場為工商客戶提供氣體產品。

Air Products於1962年登陸資本市場後,國際版圖進一步擴張,同時藉收購拓展電子及化工領域,令業務組合更多元化。

踏入上世紀70年代,成功吞併Airco,令公司在聚合物乳劑市場取得領導地位;同期獲得美國太空總署穿梭機計劃的12年液態氫合約,氣體產品質素獲市場一致肯定。

Air Products迎來政策紅利
(圖片來源:iStock)

重新定位 聚焦工業氣體

Air Products近10年重新部署發展戰略,先後將Versum Materials(即電子材料部門)分拆及特種化學品業務出售,定位為純工業氣體企業。疫情爆發後,公司獲多地政府指定為關鍵行業,並且贏得不少新項目。

公司現時業務遍及50個國家及地區,專注於服務能源、環境和新興市場逾17萬個客戶,覆蓋逾30個行業,包括煉油、化工、金屬、電子、加工製造和食品飲料等,提供生產所必需的工業氣體、相關設備和應用專業技術。

Air Products同時為液化天然氣工藝技術和設備供應商,以及協助全球運輸和能源轉型無碳氫項目。

全球擁有超過750個生產設備,已鋪建工業氣體管道達1,800英里。

公司於8月初,派發最新一季度成績表,截至6月底止第三季度,銷售按年增長22.4%,至31.89億美元,高過市場預期。

按市場劃分,美國上升33.2%,至14.16億美元,主要受惠液態氫需求復甦;亞洲市場持平,銷售7.51億美元;歐洲增加23.3%,至7.4億美元。

經營溢利6.27億美元,增加8.6%。產品價格及銷量齊升;加上旗下附屬盈利貢獻增加,抵銷通脹及供應鏈成本高企等不利影響,帶動純利上升10.1%,至5.87億美元;惟能量成本上漲,致純利率收窄2個百分點,至18.4%。每股攤薄盈利2.62美元,增幅11%。

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為10.8億美元,增加10.6%;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率收窄3.6個百分點,至33.9%。

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2.62美元,增13.4%,略高過市場預期。

管理層維持全年展望預測,料2022年度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介乎10.2至10.4美元,以中值計按年增加14%;第四季度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介乎2.68至2.88美元,上升7%至15%。料全年度資本開支逾45億美元,增加逾76%。

Air Products迎來政策紅利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擁40年股息遞增紀錄

公司對股東價值有明確方向,以現金為王為原則,著眼於創造強勁現金流,長遠以提升每股價值為目標。

過去12個月經調整經營現金溢利41.44億美元,撇除利息、稅項及維修等資本開支,可分派現金流29.13億美元,相當於每股13.09美元;扣除股息後,可用作投資現金流15.57億美元。

回饋紀錄亮麗,由2014至2022年度股息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達10%,而且已有連續40年股息年年遞增的紀錄,早已晉身股息貴族。

另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及零排放目標,公司早年已承諾投入150億美元資本開支以提升設備效能,當中110億美元,已投放在低碳氫項目以推動潔淨能源轉型。

相關氫能項目若悉數應用於重型貨車市場,每年將減少2,000多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項目在生命周期內預計可避免逾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重型貨車使用超過1,900億升柴油的排放量;至於其餘40億美元,將於2027年前相繼投入。

降通脹法案拍板 政策面利好

隨著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降通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政府將投入數以千億美元,推動環保項目以應對氣候危機。

券商BMO Capital相信,積極投資綠色項目的Air Products會是直接受惠者之一。

另外,公司過去幾個月應對能源通脹及控制成本表現得宜,故將評級由「大市同步」升至「跑贏大市」,目標價由283美元調高至321美元(見圖表)。

摩根大通同樣預期,Air Products將迎來政策紅利,料每年將受惠約2.5億美元稅務優惠;將目標價由275美元上調至295美元,評級則維持「增持」。

延伸閱讀:入息中位數|港人月搵20,000蚊「原地踏步」:呢個年齡人工開始走下坡

延伸閱讀:凶宅龍虎榜|盤點香港五大轟動凶宅:呢單案事隔30年仲「起緊雞皮」!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