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AI日 人工智能動真格|力奇

Tesla AI日 人工智能動真格|力奇

投資

廣告

過去三年,Tesla(美股代號:TSLA)分別舉行一些活動,不是為了發布新產品,而是為了展示在某科技領域的進展和願景,這包括2019年4月的自動駕駛日、2020年9月的電池日,以至下週四(8月19日)的人工智能(AI)日。

撰文:力奇|圖片﹕iStock、unsplash

據了解,在自動駕駛日,Tesla宣示世界首枚由車企研發的自動駕駛計算芯片(FSD Chip),並公布算力高達144TOPS的Autopilot硬件3.0,總體算力超越現時所有量產車。在電池日上,Tesla則掏出了下一代4680電池,配合年產能TWh級別的電池工廠;加上不同工程的優化,預計續航能力提升逾50%。

自動駕駛進度未如理想

雖然上述兩個日子開出的支票仍有待陸續兌現,但市場對今次的AI日仍有憧憬。一方面是人工智能乃自動駕駛的最大難關;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人工智能(Real life AI)是一個無可限量的藍海市場;任何的突破,皆有助Tesla染指電動車、新能源以外的市場。

自動駕駛和人類駕駛的最大差距,不是獲得視野的能力;而是處理視野的能力,而處理視野明顯涉及「大腦」的分析和運算。Tesla今年7月在北美推送了FSD Beta V9, V9基於純視覺,實現點到點的自動駕駛輔助,可以自主處理城市道路中複雜的人、車混流場景。但有權威人士就認為,這個版本的FSD,就像一個喝醉的人在開車。由此可見,Tesla電動車的「大腦」,似乎未能呼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的信心。

Tesla AI日 人工智能動真格|力奇
(圖片來源:unsplash)

他曾宣稱,年底前有辦法使自駕技術超越人類駕駛的可靠程度,惟5月時公司向加州監管單位表示,無法在年底前實現全自動駕駛(FSD)技術。事實上,Tesla的管理層不諱言,AI日是招聘活動,因為大眾媒體、分析員、零售投資者不會明白他們在AI日所看到的技術。展示相關研究,全是為了吸引世界最頂尖的AI人才加入公司。

擁有海量特殊場景數據

在招才方面,Tesla其實頗有優勢,因為公司在數據和運算硬體兩端,均擁有最優質的資源,絕對適合運算軟體端有抱負的人一展所長。馬斯克坦言,任何對解決AI問題有興趣的人才,均應該考慮加入Tesla,這是實現想法的最快捷徑。

於CVPR 2021的會議上,Tesla之AI主管Andrej提到,公司目前已經採集到100萬個10秒視頻片段;每輛行駛在路上的Tesla電動車,不會實時上傳所有數據,而是設置一個AI觸發算法(Triggers),判斷是否想要的場景,並將觸發後採集的視頻片段,上傳到伺服器中。

Tesla AI日 人工智能動真格|力奇
Tesla指,無法在2021年底前實現全自動駕駛(FSD)技術。(圖片來源:istock 圖片)

Tesla是從V9開始公布Triggers,但從前幾個版本,公司實際已開始這麼做。Tesla目前共推送過221個Triggers,覆蓋了不同場景的不同數據採集需求。有業內人士感嘆,沒有哪家企業像Tesla一樣,把corner case(特殊場景例子)收集到這樣一個程度。

至於運算硬體,前文提到的Autopilot硬件3.0,雖然已是量產車之王,但與人腦相比仍有差距,但借助超級電腦則有望超越。市場預期,Tesla的Dojo超算中心,將是AI日的重頭戲。全世界只有Tesla一間車企建立超級電腦,因為已走到這一步,數據量太大,需要用更好的方式來利用這些數據。

以超級電腦建超大模型

Andrej曾表示,公司的超級電腦,大概是全球第五強。超算中心能提升數據採集的效率,加速處理corner case,還可以通過超大模型提高AI算法模型訓練的效率。

隨FSD進入攻關階段,Triggers挖掘的數據勢呈指數級增長,上游的輸入逐步爆發;下游必須要有匹配的生產力工具升級,才能確保整條產線穩定產出。這應該就是AI日的緣由,除了Dojo和超大模型的開發外,Tesla將面臨軟件開發層面的生產力工具革新難題,急需AI專才去解決。

Tesla AI日 人工智能動真格|力奇
(圖片來源:unsplash)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與航太工程學教授Dennis Hong早前發推宣傳Tesla日,Hong曾在2007年DARPA城市挑戰自駕車競賽贏得第三名,亦在2011年TED演講中提到,為視障者造車的可能性。據悉,他和Tesla合作了一個秘密項目,而Hong推文中的照片,可能就是Tesla自行研發的Dojo超級電腦晶片。

AI日反映Tesla在人工智能上動真格,若有具體的技術突破苗頭,將刺激公司股價進一步轉強。

延伸閱讀:Tesla已死 Elon Musk早就知道了!分析必定玩完的7大原因 最有機會取代的公司係呢間?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