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現金受歡迎但有咩意義?波叔做咁多嘢都係想幫你上車換樓|1% Anthony

專欄

廣告

讀者高先生問:你好!最近見到有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市民覺得應該直接派發現金,而不是派發消費券,閣下有何意見呢?

Anthony Sir:筆者也有留意這項調查,結果是肯定的!

在不同的派錢方法中,對市民來說,使用現金的彈性是最大的,買甚麼都得,必然會是最受歡迎的選項,這又有何意義呢?

消費券表面上是派錢,然而實際目的並非派錢那麼簡單,更深層意義是刺激經濟。

經歷疫情,很多行業都受到嚴重打擊,也令到很多打工仔收入大跌,甚至失業。

經濟不景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傾向保守,不會亂花錢,留多個錢在身邊。

(圖片來源: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網頁)

派現金無助消費

如果政府派發的是現金,相信很多人會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沒有生意的商戶,還是沒有生意,還是會減薪裁員,那派現金又有甚麼意義呢?

派消費券的效果就不同了,錢都在支付系統內,不能存進戶口,只能花掉。

閣下會到超市買日用品、會到食肆吃飯,既可以舒緩生活壓力,同時沒有生意的商戶,就會變得有生意,可以幫助商戶渡過難關。

也能令更多打工仔不致於失業,這才是消費券的目的,並不是現金所能取代的。

近年樓市亦有很多不同的政策,讓市場重回正軌。

過去兩年疫情,致令各行各業大受打擊,首當其衝的是非住宅市場,亦即是經常聽見的工商舖市場。

這不是單純租金下跌、樓價下跌的問題,很多企業都以物業作抵押融資,作業務發展。

舉例說,過往筆者都在新書中分享過,做廠的uncle,經濟不景生意差的時候,就是靠廠房、靠寫字樓融資渡過難關。

如果非住宅的租值及價值不斷下跌,會令企業融資困難,難以維持營運,所以政府就提出撤銷雙倍印花稅(DSD)。

住宅市場亦一樣,過去十多年的「辣招」,一直以壓抑需求出發,例如之前的按揭政策,400萬/600萬元的年代,令到資金湧向細價樓,無論是資金不足的上車族,還是資金充裕的投資者,都傾向買細價物業,令細價樓大幅跑贏市場,市場生態扭曲。

於是早兩年就有「林鄭Plan」,800萬/1,000萬元的年代,將需求及資金疏導至中價樓,600萬至1,000萬元物業成為主流,不過由於仍然是一刀切,令到樓市還是出現扭曲。

釋放購買力

近期又再推出「波叔Plan」,1,000萬/1,200萬元的年代,不再一刀切了,同樣,這不是單純的按揭問題,而是活化整個樓市的換樓鏈。

以往很多市民因為缺乏首期,無法換樓上流,「波叔Plan」釋放的資金及購買力均非常強勁。相信疫情過後,將會出現一次非常強勁的報復式反彈,未「上車」的讀者,要好好把握機會了。

延伸閱讀:「洗米嫂」敗走中環!2018年破紀錄買商廈、持貨未滿4年慘蝕3,200萬!

圖片來源: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網頁, 財政預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