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科技 RegTech FinTech 銀行 成本 金融科技

監管機構罰款致命傷 RegTech降低銀行合規成本 | 監管科技 | 金融科技

社會熱話

廣告

【監管科技・金融科技】RegTech(Regulatory Technology,監管科技)一詞由以往默默無聞到近年迅速崛起。RegTech更被喻為FinTech範疇的下一波大趨勢。今期「FinTech解碼」邀得畢馬威中國管理諮詢總監沈嘉灝分析RegTech在香港金融業上的應用及效益。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unsplash

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自此以後監管機構加強對金融機構監管,導致後者經營成本急升。因為金融機構為了應付各項合規程序,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處理相關文件,以免遭監管機構罰款。

2018年美國各個監管機構進行近500次執法,已徵收近40億美元罰款,較2017年有所上升。 現時一家中小型企業,平均一年須提交160份監管報告。

總部位於倫敦的智庫更估計,2020年時將發布超過3億頁的監管文件,每年銀行開支增加約100億美元,支出主要來自人工成本。因為進行了解你的客戶(KYC)、反洗錢程序及客戶盡職調查程序等仍是涉及大量大力。可想而之,這需要多少合規人員和資源才能完成上述工作。 為了應對銀行日益增加的營運成本,RegTech便應運而生。

畢馬威在最新的《香港銀行業報告》上指出,銀行投資RegTech可為股東帶來長期價值。沈嘉灝解釋指RegTech利用各種科技,如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來減省人力資源,而且數據更準確及更即時,使銀行在合規和風險管理上做得更暢順及更有效,因此可見將來銀行要取得競爭優勢,RegTech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成為千億新產業

利用RegTech來評估信貸風險、監察洗黑錢及詐騙等問題,除了減低人力成本外,還可以帶來更多的商機。研究機構Juniper Research估計,未來全球銀行在RegTech的投資平均年增長近五成,從2017年的106億美元(約827億港元),上升至2022年的763億美元(約5,951億港元)。

現時RegTech在全球範圍已成為一個新產業,在2017年中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已有153家 RegTech公司,包括監管報告、風險管理、用戶身分識別、合規諮詢、 交易監控等五個方向。

當中英國在發現RegTech最為積極,而且RegTech公司也是最多,有42家;二是美國,有41家;三和四分別是愛爾蘭和盧森堡等, RegTech公司數目正不斷增加。

英國的RegTech公司所提供的業務層面非常廣,如在用戶身分識別業務上,而且他們會應用大數據、雲計算、AI、區塊鏈等新技術,開展盡職調查、KYC、反洗錢(AML)、反恐融資(CFT)、反金融欺詐等合規性檢查,而且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抓取、分析和研究數據,為客戶提供權威數據和商業資料等信息諮詢服務。

香港具備如英國一樣有優厚的條件發展RegTech平台,既具豐富金融經驗,亦對國際法規和監管要求有透徹理解。但在香港金融機構層面方面,仍大多數停留在識別客戶身分上,從而避免損失金錢,但這只是RegTech應用的微細範疇之一;相反,金融機構在提升資本的宏觀監管方面便鮮有觸及。

舉例可以利用AI技術快速處理及學習最新的法律和法規,如即時分析比較各個國家監管文件之間的關聯和差異,並進行風險評估,為金融機構實現合法的跨境業務提供保障,甚至無時無刻為監管案例進行案例推理,及時提醒和降低金融機構在法律合規風險。

證監試驗RegTech效果

過去幾年,香港監管機構也積極探索RegTech的各種潛能。 例如金融管理局設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和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證監會在2016年夥拍20間銀行,試驗以RegTech偵測系統性風險。 去年又以大數據分析和AI技術, 比較不同社交媒體的情緒分析工具,試圖尋找RegTech在瞬息萬變的金融體系中擔當的角色。

香港在發展RegTech上,雖然金管局已經不斷研究金融科技監管沙盒,但其實亦未完全善用香港優勢,以及科技改革較為緩慢,如香港仍未有完善的KYC系統及數碼個人身份系統等等。

不過沈嘉灝認為,香港仍有獨特環境優勢,因地理上處於大灣區內,而且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背靠內地並接觸到不同科技專才,以緊貼內地、東南亞地區的金融科技發展。

加上香港本身是一個開放市場,與不同國家和銀行都有交易,所以發展RegTech上有一個優勢,當發展起來可以覆蓋到不同的市場。 而且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較易吸納內地金融仲裁個案,因此如果未來香港可用RegTech來處理仲裁個案,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將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