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單勿亂cut 須有序地調整 退休及投資理財產品應最先作出調整|劉啟明

保單勿亂cut 須有序地調整 退休及投資理財產品應最先作出調整|劉啟明

理財

廣告

香港境內保險產品日新月異,條款愈趨開放;加上市民對保單有一定的認識及熟練度,只要負擔能力許可都會按理財需要多買幾份,保障自己及家人,為未來策劃。但面對收入不穩,甚至被裁員,現時的保單配置應如何處理? 「一刀切」是否合適的做法?

撰文:劉啟明| 圖片:Unsplash

以產品角度來說,保單既不屬於基本消費品,也不屬於奢侈品;它不會令你一夜致富,也不會讓你潦倒街頭。在你一帆風順的時候它毫不起眼,但當有一天你要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按揭債務、教育支出、家庭責任時,便會發現實際幫到你的,不是親戚朋友及家人,而是保單合約的賠金。

有買定保險的當然是萬幸,但沒有保險的就像天塌下來一樣驚惶失措,後知後覺自己已錯過了投保的最佳時間,原來有錢都會買唔到保險,繼而後悔。相信90%的讀者都會認為以上的說話似曾相識,因為在銷售過程中,幾乎每位前線保險從業員都懂得向客戶描述,但筆者相信這90%的客戶當時未必有「feel」,或許未能真正領會到當中的重要性。

反而抱住僥倖心態,認為不幸的事絕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現實中的確會發生在不同的家庭,只是機率問題而已。保單對於滿足理財需要有一定的重要性,但負擔能力也是一個重大考慮因素。

投保人不可能為了購買保單而影響日常的生活質素,從保險學角度來說,保費支出建議控制在每月收入的30%以內,只要買得其所,生活更為愉快。現實中,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近來收到不少讀者來信,公司因為疫情或營業額問題而裁員,對於打工仔無疑是很大衝擊。

在開源節流的前提下,不少投保人會先向保費「開刀」,但此舉必須小心處理;否則,可能因小失大。一般而言,保險合約應盡量保留,以確保受保資格不會中途失效,但遇上收入不穩的情況,或可能要重整保費支出,到底何種保單應被先行考慮?其實並沒有既定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理財需要不同,保單去留的優先次序亦有所不同。

假設35歲男士,育有兩女,是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保留理財產品的順序應是人壽、醫療、子女教育、家庭投資、長期退休。所以投資及退休相關的產品便可能需要先作出調整,例如更改繳費方式為月供、向下調整定期保費、行使保費假期等以減低保費壓力,迫不得已最後才選擇退保程序。

保單勿亂cut 須有序地調整 退休及投資理財產品應最先作出調整|劉啟明
投資及退休相關的產品便可能需要先作出調整,例如更改繳費方式為月供、向下調整定期保費、行使保費假期等以減低保費壓力,迫不得已最後才選擇退保程序。圖片:Unsplash

或影響日後重新受保資格

亂cut保單的後遺症,是直接影響日後重新投保時的受保資格,特別針對健康風險相關險種,如醫保、人壽、危疾、意外保險等。讀者可能覺得沒甚麼大不了,以為保險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必買必賣」,今天不買,日後能力許可再買也不遲,但其實不然。

每次新投保時,準受保人都必須經過核保決定,若健康風險太高,或身體狀態較差才投保,核保部有權針對現有舊症,而附加額外不保條件,或加收附加費,甚至拒保。不論是退保或轉保,都會影響你日後的受保資格,務必慎重考慮,切勿衝動行事。

延伸閱讀:拆解保單合約3項保證功能 |劉啟明

延伸閱讀:注意兩類保單年期 保障期長短或影響受保資格|劉啟明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