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通, 港鐵, qr-code, 二維原, 交通支付, alipayhk, wechat pay hk, 支付寶香港, 微信支付, 加密貨幣, 金融科技

港鐵打破八達通壟斷 計劃2020年引入QR Code支付車費方法|金融科技

理財

廣告

八達通・QR Code】過去逾20年間,八達通幾乎壟斷了香港交通工具,以及小額零售支付市場。但八達通最大股東港鐵公司(00066)打破八達通壟斷局面,計劃最快2020年引入二維碼(QR Code)支付車費的方法。八達通及其他支付企業如何應戰,將在下文交代。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unsplash

近年,內地流動支付兩大巨頭 AlipayHKWeChat Pay HK(微信支付)先後進軍香港市場,以多個優惠吸引港人使用他們的服務,例如購物時可提供額外補貼,以及光顧連鎖快餐店時可以抽獎等。在大量優惠吸引下,使支付寶香港用戶在今年初已超200萬戶。過去超過20年,香港人一直以現金、信用卡,以及八達通交易,其中八達通無論是在乘坐地鐵或巴士等公共交通時必用,甚至吃飯和在便利店買東西都可「啪」一下埋單。

以往八達通基本上壟斷了整個交通支付市場,即使現時市民已可用AlipayHK支付部分路線的小巴車費,亦無阻八達通在交通支付一哥地位(見下表)。但未來隨著港鐵開放市民可用掃描QR Code這個方法乘搭港鐵,市民真正可以做到衣、食、住、行都一機完成時,未來八達通的地位備受挑戰。

調查:六成人願意用信用卡搭車

本週信用卡平台Visa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有接近60%的受訪者願意嘗試以感應式信用卡或扣賬卡繳付地鐵閘口支付出入費用。其實,去年Visa向港鐵提交QR Code收費系統方案計劃書的資格預審申請。不過,最終由AlipayHK雀屏中選,最快在2020年引入QR Code,最快0.4秒出入閘。2021年起開始支緩TNG、銀聯及WeChat Pay HK。

市場上雖然有不少人認為,手機流動支付將會威脅到八達通的市場,甚至會淘汰八達通。但根據去年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調查發現,其中只有20%及53%的市民常用手機支付及信用卡,而逾95%的人仍經常使用八達通和現金。根據港鐵2018年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在香港八達通卡及其他儲值八達通產品的總流通量達3,610萬張,比2017年上升4.9%;另每日平均交易量及交易金額分別為1,500萬宗及2.089億港元,比2017年上升了3.4%及7.9%。從數據上看出,八達通的市場佔有率未曾下跌。

雖然現時手機支付看似仍未影響到八達通市場分額,惟長遠來看,如要應付內地手機支付帶來的威脅,八達通行政總裁張耀堂強調:「八達通需要考慮到哪些技術是客戶所需,上世紀的1997年採用近場無線通訊(NFC)技術,已經是20年前的技術。「而QR code更逾40年歷史。兩大主流支付技術各有好處,八達通希望利用混合模式,就像駕駛一樣,我們QR code有做,手機又有做,主要希望可以做到提供更多選擇。」

現時「行動支付」群雄並起,但最主要支付的方式可分為感應及掃碼兩種。其中NFC又稱近距離無線通訊,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訊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交換數據。一般在十厘米內,可用於數據交換,傳輸距離較短,傳輸創建速度較快,傳輸速度也快些,並且功耗低及安全性高。

另外,QR CODE即是矩陣式二維碼,它是在一個矩形空間通過黑、白像素在矩陣中的不同分佈進行編碼。而且它是建立在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組合編碼原理等基礎上的一種新型圖形符號自動識讀處理碼製。好處是無安裝成本及操作簡便,故廣泛獲得採用。

除拓展八達通支付業務,八達通在幾年前推出「好易畀」(O!ePay)應用程式,希望可以由線下支付進入線上流動支付市場,去年5月八達通「回歸」的士業,重推的士支付服務,的士司機只需透過展示二維碼,或利用備有NFC功能的Android手機,並下載八達通商用版O!ePay手機App,便可收到車費,一改以往要額外加裝閱卡機做法,大大減低用戶的安裝成本。

豐富用途保地位

其實八達通不斷豐富其用途以鞏固市場地位。八達通夥拍物流公司Lalamove推出「商戶好易畀」(Business O!ePay),司機可透過NFC接受八達通拍卡付款。八達通更與PayPal合作推出流動增值服務,用戶可透過八達通應用程式即時增值PayPal賬戶,即使沒有銀行卡或信用卡,亦可以使用PayPal。八達通能在香港成為支付一哥,靠的無疑是香港人的使用習慣,因此現時支付寶、微信支付暫時未大規模蠶食八達通市場分額。但未來當市民逐漸適應手機支付;加上它們的母公司可長久補貼吸納香港用戶下,八達通要保住現有地位,就必須積極提升現有服務質素。

專家多面睇

投資ICO 多招辨真偽

證監會法規執行部董事魏建新,在出席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論壇時表示,證監關注首次代幣發行(ICO)、加密貨幣交易及銷售造假情况,而且對該情况感到擔憂。對於加密貨幣造假問題,德勤中國管理諮詢合夥人冼君行認為,現時造假問題,並非在加密貨幣本身,而是ICO。因為這類型的集資或是渠道,就純粹只靠白皮書,如業務模型白皮書、技術平台白皮書等。

表面上ICO就像在交易所進行的首次公開發售(IPO),但如果是真的IPO,交易所會查清楚所提供的資料是真還是假;相反ICO可以沒有任何以往數據,不用會計師核數,只單靠幾張紙就能進行ICO。因此冼君行提醒,投資者不能只看白皮書,還需要看團隊及管理層是否可靠,而且業務模型又是否賺錢,有沒有時間表等。
如果理念根本不賺錢,無論是否用ICO集資,也不會賺錢,投資者就不應盲目投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