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動銀行網上理財用量急升 傳統銀行投資AI 3大原因

疫情帶動銀行網上理財用量急升 傳統銀行投資AI 3大原因

理財

廣告

本港銀行為減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社區傳播風險,暫停部分分行服務或調整營業時間,並鼓勵客戶轉用網上及手機理財等電子渠道使用銀行服務。其實近年傳統銀行都積極投資數碼化,提供手機應用程式(app),方便客戶進行轉賬、外幣兌換,甚至遙距開戶等服務。銀行業如今視提升數碼服務,為加強市場競爭的核心手段,不同於過往只是錦上添花的額外服務。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iStock

銀行網上理財用量提升

在疫情下,銀行關閉部分分行或縮短營業時間,金管局建議銀行客戶盡量使用網上或電話銀行、自動櫃員機或其他電子銀行服務。 事實上,金融科技已為支付、銀行和財務管理帶來了重大變化,各家銀行均大舉增加在數碼化方面的投入,包括優化後台系統、設計產品和服務。

例如滙豐銀行在香港推出的電子錢包PayMe,除個人點對點(P2P)小額轉賬,方便夾錢食飯外;還有商用版,商戶可接受以PayMe付款。目前 PayMe用戶數目已達170萬用戶。

消費者逐漸慣於利用數碼方式取得服務,銀行和客戶的互動方式,通過傳統分行接觸客戶已經減少,轉變以數碼設備為主。 據本地媒體引述多家銀行指,在疫情期間,網上網理服務的使用量都有顯著提升。

本港3大發鈔行中,滙豐指出,在農曆新年假期後,該行多個數碼平台,包括個人網上理財、轉數快及PayMe個人對商戶的登記或交易量,均有顯著的雙位數增幅。 該行透露,今年會繼續提升數碼科技,或推出新功能。

另外,渣打銀行表示,該行電子渠道近期的使用量錄得上升,SC Pay轉數快的每日平均登記量,較1月同期多超過10%。 中銀香港(02388)則稱,近日使用手機銀行服務的客戶人數顯著上升。

其他大型銀行,包括恒生銀行(00011)指,今年2月該行客戶平均每日透過網上銀行的交易宗數,較1月有雙位數升幅,按年更倍增。 恒生透露,正籌備更多創新服務,包括拓展遙距開戶、積極參與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拓展更簡易的財富管理產品及數碼渠道。 花旗也說最近客戶利用電子渠道有上升趨勢,當中轉賬、付款、股票及基金買賣、手機開戶,數量都較過去每月平均有所增加。

數碼化投資踏入收成期

銀行早年推動數碼化投資,在此刻似乎踏入收成期,不過與海外銀行相比,本港銀行數碼化步伐仍落後,特別在開放API方面。 評級機構標普曾發表報告,指本港銀行開放API面臨多項困難,例如第三方平台要獲取銀行數據,面對的審批機制欠缺效率;銀行未見積極向第三方提供數據。 報告指出,銀行通過與第三方平台合作,對提高銀行競爭力和擴大服務具關鍵作用。

惟開放API對銀行影響有好有壞,產品價格透明度增加將加劇競爭,銀行亦面臨更高的數據安全風險和成本。 目前,本港銀行業開放API仍在查閲銀行產品和服務資料的第一階段,主要是銀行公開存款利率、信用卡優惠、收費等資訊。 到第二階段的開放API才涉及申請信用卡、貸款產品等。 其後第三、四階段推行後,用戶可用一個手機理財app管理多個賬戶,既節省用戶打理多個賬戶的時間。 然而,目前第二階段的開放API只是極少數銀行參與,而金管局對於第三、四階段開放API未有時間表。

需加強私隱保護技術

長遠而言,金融科技除了可以方便客戶使用銀行服務外,也會為銀行的營運模式帶來變革。例如銀行在信貸評估、交易監察等方面更廣泛應用人工智能(AI),可以提高效率和準確性。 不過,當中存在一定的操作風險需要防範。 香港金融管理局曾發出兩份指引,一是關於應用人工智能的風險管理原則;另一是相關的消費者保障事宜,對銀行業使用人工智能作出指引。 金管局亦就銀行業使用AI應用進行研究,顯示香港近九成零售銀行,已經或計劃在業務營運中使用AI。

香港銀行業採用AI的三大主因,分別為提升客戶體驗、維持成本效益和加強風險管理,並主要應用於網絡安全、客戶聊天機器人、遙距開戶、生物認證和個人化廣告等範疇上。 根據德勤發表的《2020年全球銀行業和資本市場展望報告》,提及銀行業視AI技術為整體發展策略,將有助銀行在金融服務領域中取得回報。

未來金融機構在進行數碼化轉型時,應適當利用數據為基礎,以產品及客戶為中心。 不過,隨消費者數據增加,企業需加強數據管理,避免引致私隱問題。 報告建議,銀行業應重新進行內部整治,並使用強度私隱保護技術,預防客戶數據洩露。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