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身處同一空間 實體活動的價值

同時身處同一空間 實體活動的價值|我做marketing

專欄

廣告

筆者今個星期有幸出席了一場在香港舉行的實體科技峰會。經歷了三年的疫情生活,出席一個500人以上的活動,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疫情前,出席各大小活動時與其他與會者交談,交換卡片都是例行公事,現在事隔三年再次見到這些場面,的確似曾相識;陌生是經歷了三年的疫情,已經很久沒有與這麼多人同時身處同一空間。

筆者一方面因為見到現場盛況而感到興奮;另一方面,亦因為見到有這麼多人聚集而感到有點緊張,所以時不時都會取出酒精搓手液來消毒雙手。在大家都習慣了各種會議及活動均以虛擬形式(virtual)來進行,參與這次較大型峰會,再次印證了實體活動的價值。

同時身處同一空間 實體活動的價值
(圖片來源:iStock)

筆者嘗試歸納出以下三點。

(一)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

在實體活動上,總會遇上幾個你認識的人,無論是舊同事、舊老細,甚或是你的舊同學。

見面寒暄兩句,互相交代近況,這些都是虛擬活動難以取代。

加上在實體活動上認識的新朋友,互相可以即時面對面交流,從而產生了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這對想為生意找新合作夥伴或客戶的人,製造了一個合適的場合。

畢竟任虛擬活動辦得再好,都難以讓參加者觀察到真人的身體語言及「眉頭眼額」。

(二)感受主辦單位的質素。

辦實體活動是展現主辦單位質素及品牌形象的最佳時間。由參加者排隊進場那一刻開始,大家已經開始暗暗為這場活動及這個品牌評分。

排隊安排是否合適、現場環境布置是否有氣氛、工作人員是否友善熱情、節目安排又是否有趣,都會直接影響參加者對這個品牌的觀感。

雖說網上研討會(webinar),甚至以虛擬實景 (metaverse)來舉辦的活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實體活動所帶來較深刻的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的確難以取代。

(三)市場對實體活動的渴求。

筆者在峰會現場,跟幾個朋友及合作夥伴傾談,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希望市場上有更多的實體活動,為各行各業提供更多交流機會。

這亦為整個會議及展覽業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包括餐飲、舞台影音設備、司儀工作等。

這三年間,很多從事展覽業的人都因為「無工開」要被迫轉行。希望市場對實體活動的需求可以維持,令更多相關行業的人繼續「有工開」。

疫情雖然持續,但大家的生意仍然需要增長的動力。市場上,各大品牌已積極地計劃再次舉辦實體活動。如何在防疫要求下,舉辦一場安全而有效益的活動又是另一門學問。

就像大家需要在活動「social」時,習慣在口罩下微笑,盡量不握手一樣,需要時間去摸索及適應。

延伸閱讀:大灣區置業|《東張西望》揭港人買橫琴住宅竟變寫字樓:苦主中伏焗供!

延伸閱讀:滙豐報告:新加坡膺亞太區富翁王國 中國2030年誕5,000萬個百萬富翁

圖片來源: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