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傢具非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慢速發展原因|我做marketing

智能傢具非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慢速發展原因|我做marketing

職場熱話

廣告

疫情影響下,近年大眾在家工作/避疫時間較多,對智能傢具需求有所上升,而不少香港人家中都擁有一至兩部智能傢具產品。雖然巿場滲透率看似十分強勁,但其實近年大多國家於智能傢具發展開始減慢。新產品於技術上及使用場景上並無太大突破,大多只是於速度、體積、容量等有所改善,令大眾對新智能產品購買意欲大減。

其實智能生活概念,早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已現雛形,當時美國興建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廈,利用電腦監控電梯運作、空氣調節、消防系統、防盜保安等,是初代成功「落地」的智能項目。

直到90年代微軟公司(Microsoft)創辦人Bill Gates,利用電腦控制及管理大部分豪宅內的傢具電器,再配合不同感應器及電子顯示器,為豪宅注入全新智能元素。

滲透率未如理想

到2014年,企業於智能傢具發展及投資速度明顯加快,很多大中小企相繼加入戰場。

多年過去後,早前有市場調查指,現時美國及歐洲等地的智能傢具市場滲透率,約只得20%至30%;中國則約不足10%,數字並未如想像般理想。

值得留意的是,估計以上數字包括非「智能」傢具產品,而部分企業為求達致最佳廣告效果,更會以「智能」為大部分產品命名,惟事實並非真正智能。

再者,大眾及巿場對智能一詞亦難以有統一定義,產品「自動」是否等於「智能」?至今仍存在爭議。
另一方面,消費者購買智能傢具時,只屬好奇,不少人使用過後,便會棄用或甚少使用其智能功能,將來亦未必會再次購買。

智能傢具非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慢速發展原因|我做marketing
(圖片來源:Unsplash@jasonpofahlphotography)

基於種種因素,上述調查數字未必準確,實際數字可能更低。

到了今天元宇宙/5G世代,智能傢具發展多年來仍處於緩慢狀態,技術和實際使用場景跟不上,成為主要原因之一。

大企業如蘋果公司(Apple)、小米等仍未有一整套智能家居方案能普及化。

而中小企只推出單件獨立產品,產品整合性及實用性低。

大眾要自行串連不同產品及組件,才能夠有較好的智能體驗。

例如將智能插座配上機械手或紅外線感應器等,才組合成一連串自動動作,不同限制令大眾接受程度大減。

加上部分地區居住空間有限,對智能化的需求亦相對少。

享受全智能體驗成本高昂

此外,成本高昂亦是大眾卻步原因之一,要真正享受一整合式全智能家居體驗,而並非購買數件獨立產品,其實有很多額外成本。

除該智能產品外,如智能方案設計、無線網絡設備、電路硬件、裝修及安裝工程等,平均可能要花上10萬元起(視乎空間大小、產品新舊型號而定),對一般家庭來說價格並不親民。

有能力令巿場發展加速的大企業,只專注其獨立產品直向發展,會造成大眾傾向單一產品,而並不關注其智能實用整合性。最後大眾只能享受智能傢具,而非智能家居。

延伸閱讀:垃圾徵費 | 2023年下半年全港實施 網民負評派嬲:扔垃圾都要收錢!

延伸閱讀:Ark方舟膺ETF熊市大輸家!153億資產遭「腰斬」:忠粉不離不棄幫契媽保命!

圖片來源:Unsplash@jasonpofahl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