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鉅接掌長和系的秘密 家大業大、穩中求勝

李澤鉅接掌長和系的秘密!家大業大、穩中求勝

職場

廣告

鮮有緋聞的長和系主席李澤鉅,相比頻上娛樂和財經頭條、人稱「小小超」的胞弟李澤楷,顯得低調神秘。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超人」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有何過人之處?

撰文:SmartED編輯部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2012年5月,李嘉誠在業績發表會上首次談及「分身家」計劃:以現金支持次子李澤楷發展個人事業。 而原本由李澤楷持有的李嘉誠家族信託LiKa-Shing Unity Holdings Limited的三分之一集團股權,則全數劃歸長子李澤鉅,指定為繼承人。 方案宣布當天,長實股價高位回調,李嘉誠卻稱,若市場對李澤鉅沒有信心就是「錯了」,他強調自己每天都觀察李澤鉅工作,最清楚他。 比起個性活潑的弟弟,李澤鉅更顯沉默內斂,在外人眼裏,看起來更像是父親或者弟弟的陪襯。

李澤鉅規行矩步

只要有李嘉誠在場,他都會將發言權留給父親,一臉肅穆,外界難以窺知他內心所想。事實上,出生於1964年的李澤鉅,從小都是中規中矩,按照繼承人的步伐謹慎前行。少年時期,李澤鉅就讀香港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17歲時聽從父親安排,入讀美國史丹福大學土木工程系。完成學業後順理成章加入長江實業家族生意,後再次順從父意,入了加拿大籍。李澤鉅的服從與照程序辦事,充分顯示其濃厚的家族觀念。1985年李澤鉅年僅21歲,正式加入長江集團從基層做起,跟隨長輩學習企業經營之道。

李澤鉅比李澤楷更顯穩重

1996年,李澤鉅負責分拆長江基建上市,獲超額認購25倍的成績。 李嘉誠指李澤鉅的表現可得90多分:「如果李澤鉅不是我的孩子,我更會給他100分。」 除了頗具海外視野外,李澤鉅給市場的印象是「揸數緊」,對於項目回報率計算得清清楚楚。 每年回報率至少8厘的項目才予以考慮,而且這類項目,最好是低風險。

畢竟作為守業人,很難投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而且長和早已制定好長遠計劃,能給李澤鉅發揮的空間並不多。 不難看出,李澤鉅比李澤楷更顯穩重,對於一個成熟、增長穩定的商業帝國而言,「求穩」更重要。相比李澤楷的「攻」,李嘉誠更青睞李澤鉅的「守」。1977年起,李嘉誠就積極進軍加拿大投資物業;1986年更斥巨資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Husky Energy)52%股權,引起市場轟動。

李澤鉅1983年入籍加拿大

加拿大法律規定,外國人不能收購經營健全的能源企業。 赫斯基石油在加拿大西部擁有大量油田和天然氣的開發權,財務狀況健全,外國人不能沾手。 沒想到李嘉誠早有底牌,早在1983年就讓李澤鉅入籍加拿大,成功避開這一限制。此次收購也成為李嘉誠「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之一」。 之後李澤鉅就被安排在加拿大負責當地業務,長年陪伴李嘉誠深耕加拿大人脈,結交加國政商名流數年,累積實戰歷練。 李澤鉅的另一大戰功,就是拿下世博會舊址。

1986年,加拿大參與世博會閉幕後,李澤鉅意欲拿下世博所在地的龐大地皮。 這幅地規模,相當於香港整個灣仔區和銅鑼灣加起來,投資金額更高達170億元。 22歲的李澤鉅雖然初出茅廬,卻魄力驚人。 他先說服父親幫忙投資,再找來香港地產大亨李兆基、鄭裕彤加盟,香港三大家族聯手,還有加拿大商業銀行共同開發,由李澤鉅負責執行。 從投資土地到施工,當地一直有很大的反對聲音。 兩年後,李澤鉅不辱使命,拿下這個世博會舊址項目開發權,並推出轟動市場的「萬博豪園」開發案。 頂住壓力堅持到底,務實的作風與強大的行動力,證明李澤鉅有能力獨當一面,當時他不到25歲。

絕不感情用事

李澤鉅曾這樣形容自己:「我這個人是no ego, no emotion(不會太自我中心,不會讓情緒影響決策)。」自他2000年進入集團核心管理層後,長江集團從香港華資企業逐步轉型為國際企業,業務遍及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他旗下長江基建(01038)不斷向歐洲拓展公用事業。 2010年至2012年,長江基建共斥資270億元,完成了對英國電網和供水網絡兩大業務的收購。 2013年李澤鉅以77.53億元。收購了英國天然氣供應商WWU。 對英國情有獨鍾這一點,完全繼承了李嘉誠的投資智慧。

基建項目的特點是工業化、標準化、風險低、收益穩定,精細管理要求低。 家大業大,穩中求勝,因此投資法制健全、市場成熟的英國是明智選擇。另外,李嘉誠從2015年起,就以長江、和記兩家控股公司為核心,進行了方向明確重組,被香港媒體稱為「世紀重組」。李澤鉅親自參與重組,成為這一過程的關鍵人物。 李澤鉅在長和系工作逾30年,用行動完全贏得了父親的認可及管理層和股東的信任。 因此,李嘉誠退休,是李澤鉅而非李澤楷接班,也在情理之中。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