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軟件商Atlassian股價上市6年升近18倍 獲高盛看好及納入新ETF 勢挑戰Cathie Wood

投資

廣告

美股大型科技股「FAANG」(即Facebook、蘋果公司、亞馬遜、Netflix、Google母企Alphabet)的市盈率錄得自2018年12月以來、近三年新低。歷史數據顯示,科技股多數靠第四季發圍,趁企買入的值博率較高。另外,中小型股亦有走強跡象,尤其是中小型科技股。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Atlassian官網

追蹤美國大型科技股的紐約證交所尖牙股指數(NYSE FANG+ Index)預計市盈率為27.6倍,為近3年來低位;標準普爾500指數為20.2倍。

美股10月中踏入業績期,在美國10年期國債債息急升的情況下,企業業績將成科技股股價向上的動力。

根據金融數據分析公司FactSet的估計,標指企業上季的盈利率料達到27.6%,較6月底預估的24.2%多3.4個百分點,將創下2010年第3季以來第三高增幅。

其中,科技股的預計盈利率為28.5%,整體而言算是「跑贏大市」。

中小型科技股走強

根據FactSet數據,中型股今年的表現跑贏大市。截至本週四(14日)收市,科技股權重較高的標指今年升了19.9%,Vanguard Mid-Cap Index Fund ETF Shares(美股代號:VO)今年升了21.2%。

花旗分析師相信,美國中型股可能是個追逐回報的好地方,「中型股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一直處於弱勢,但目前似乎準備好重拾優勢。

花旗投資研究(Citi Research)最新報告建議,投資者應考慮投資由800隻成份股組成的羅素中型股指數,以及標普400中型股指數。

報告解釋,此前,中型股的表現大部分時間落後於大型股,因央行的政策和「基本面優勢」予大型科技股和成長股帶來增長動力。

花旗分析師補充,中型股的行業集中度的問題不太嚴重,行業權重更為平均,加上與傳統經濟指標的相關程度更高,令它們相繼「跑出」。

美國聯儲局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維持利率在低位,並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時進一步將利率減低至接近零的水平。

聯儲局公布9月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會議紀錄,進一步鞏固局方將在三週後公布「漸進式縮減買債」的預期,指最早可能在11月中旬開始縮減每月資產購買量。

較早前,市場擔心,聯儲局在經濟復甦時加息,將對科技股和成長股的估值形成壓力。

花旗報告指,與大型股相比,中型股的估值更具吸引力,每股盈利增長的預期似乎很高,但可以實現。

在羅素中型股指數成份股中,部分股票值得投資。

花旗分析師建議,投資者買入通訊服務板塊中的貓途鷹(TripAdvisor,美股代號:TRIP)、金融板塊中的LPL Financial(美股代號:LPLA)、工業板塊中的MasTec(美股代號:MTZ)以及材料板塊中的Berry Global(美股代號:BERY)。

如果投資者鍾情科技股,可留意澳洲軟件公司Atlassian(美股代號:TEAM),為近期跌市中表現較為強勢的股份。

TEAM:業績佳撐高估值

總部位於澳洲悉尼的Atlassian上月估值1,000億美元,兩名聯合創辦人及聯合行政總裁Mike Cannon-Brookes和Scott Farquhar分別自持有公司22.7%的股份,個人淨資產遠超過230億美元。

Atlassian於2015年12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當時每股21美元,市值只有44億美元;股價在今年7月最後一個交易日大升22%,8月累計升了13%,9月再升了近10%至391.4美元,近6年來漲了17.6倍。

疫情刺激企業對遠程工作工具的需求,Atlassian的項目管理工具(如JIRA和Trello)的用戶急增。

Atlassian第二季業績表現強勁,收入大增30%至5.60億美元,高於市場預期5.24億美元;銷售額增長29%至21億美元。

Canaccord Genuity分析師David Hynes質疑,Atlassian估價已「高處不勝寒」。他解釋:「Atlassian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其最佳產品戰略,愈來愈多公司效仿其模式,市場競爭愈趨激烈。」

然而,公司預計增長勢頭持續,相信股價亦能維持上升動力。Hynes也承認,目前存在利好Atlassian長期增長的因素。

他續稱,投資者較為關注的Atlassian繼續轉向雲市場,隨Atlassian將客戶遷移至雲端,有助改善其營運效益。

另外,高盛上月推出「高盛未來科技領袖股票 ETF」(美股代號:GTEK),被視為劍指方舟投資 (Ark Invest),與掌舵人Cathie Wood一決高下。

GTEK選股多為中小型科技股,Atlassian正正是成份股之一。高盛看好GTEK成份股10 年後將主宰市場,故挑戰了擁有強勁盈利率及超額回報潛力的股份。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