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數據對香港背後的意義

成也聯匯敗也聯匯 美國數據對香港背後的意義|傅允軒

專欄

廣告

納斯達克指數自7月中旬開始的升勢,除了基於個別科企交出亮麗業績之外,其餘的炒作很大程度是由市場憧憬美國聯邦儲備局放慢加息步伐而起。及至8月10日美國公布最新的消費物價指數(CPI)較市場原先預期的更為理想,市場早前對息口的憧憬正獲得落實。

雖然股市對最新CPI的反應卻不盡然。美國十年期國債價格在香港時間上週三晚上20:30至21:00彈升一段之後,翌日已經由升轉跌。債不如股,情況或許是由投資者「棄債買股」的舉動所構成,反映市場當前在炒的已經不單是「加息步伐放緩」,更進取者已經在炒「經濟軟著陸」。

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連跌兩季後,最近公布的連串經濟數據,確實反映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的機會降低。發布強勁非農數據的同時,CPI增幅比預期低,在在反映聯儲局在加息1.5%後,受到壓抑的是商品成本價格的供應方,而非就業市場等的需求方。

美國數據對香港背後的意義
(圖片來源:unsplash@igalness)

美國轉炒軟著陸

這個方向跟筆者原先預計的有點出入,畢竟美國CPI高企的緣由,除了由於經濟過熱之外,很大程度是由全球供應鏈紊亂而起,而有關供應鏈的問題仍未解決,按理來說靠加息最直接做到的只會是摧毀需求,但美國最近公布的數據並沒有循此方向發展,這是讓我意外之處。

一旦美國循軟著陸的方向邁進,今後聯儲局為防經濟過熱,未來一段日子仍會維持現在的加息週期。只是這個加息週期是由「需求拉動型」的通脹而起,所以美國的經濟以至股市,不應因此而受到不利影響。

然而,在港美聯繫匯率下,如果美國加息,香港必須跟隨美國加息,以防止資金外流。

問題是香港並沒有經濟過熱,結果同樣是在冷卻經濟,美國加息冷卻的是過熱的經濟,而香港加息所冷卻的,卻是不溫不火甚至有點微冷的經濟,如此下去必定對香港經濟甚至樓市有不利影響。

成也聯匯 敗也聯匯

聯繫匯率本來就是雙刃劍,如果聯匯真的如市場吹噓的好使好用,港元就不會是全球唯一跟美元掛鈎的法定貨幣。「無咁大個頭要戴咁大頂帽」,勉強與美元掛鈎的下場,看看早前爆煲的LUNA幣可知一二。

一直以來港元能夠跟美元掛鈎無誤,很有可能是由於港元價值一直受到低估所致(可以參考「巨無霸指數」)。

而幣值受到人為遏制副作用,就是資產價格不停上升;加上美國長年壓低債息走勢,這是筆者認為港樓一直以來長升的終極理由。至於地產霸權一類的傳說,只是這個背景衍生出來的一個產物,而非造成樓價高企的根本成因。

當港元受到低估引發資產價格上升,配合某程度的槓桿(例如樓按),市面會出現經濟向好的現象(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聯匯之下的合理現象,而非假象)。可是當某天香港經濟不能支撐幣值,但港元卻受聯匯因素,仍被強制定於每美元兌7.8港元水平,屆時股樓一類的資產價格,將會面臨貶值壓力。

而這條路,貌似正以「現在進行式」進行。

延伸閱讀:大灣區置業|《東張西望》揭港人買橫琴住宅竟變寫字樓:苦主中伏焗供!

延伸閱讀:滙豐報告:新加坡膺亞太區富翁王國 中國2030年誕5,000萬個百萬富翁

圖片來源:unsplash@iga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