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

唔買美股買舊樓?「膽博膽」收購重建賺盡最大回報:最好就快冧樓!

投資

廣告

當市場熱烈期待中美最高層網上會面,或會帶來利好消息之際,途中卻難免偶有風波。何況港股近年一直「跟跌唔跟升」,且內地這個「大靠山」,亦因打壓各行各業又或內房債務危機等,甚有泥菩薩過江味道,故今時今日仍炒港股者,真的是「膽博膽」,難怪部分KOL近年先後轉戰美股,懶理港股浮沉。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新傳媒編輯部、iStock

(圖片來源:iStock)
(圖片來源:iStock)

這又合情理,美股與港股強弱分別(其實是港股相對環球股市皆弱而已),資金自然取易不取難,投向美股懷抱。

不過,早前美國聯邦儲備局明正言順地宣布「收水」,即使速度可快可慢,然而隨之而來的加息日子預期,已大大烙印在投資者心上,各路人馬「聞息色變」,大多兩手準備以應對加息週期的來臨。

通脹猛於虎的頓悟

美國勞工部早前就公布,美國10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上升6.2%,創下了1990年以來最大同比升幅,這令投資者不禁擔憂,上世紀70年代高通脹年代來臨,其中手揸大比例現金者隨時無運行,故如何重組整個資產組合,便是重中之重的議題。

身邊一位友人指,加息不利樓市,因為供樓負擔增加。筆者對此不太認同,事關央行決定加息,多少反映經濟並不太差,故從歷史往績看,在過去加息初段日子,整體社會的經濟情況通常不會太差。

當然,有人會去炒美股(看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走勢,就已經知道為何環球資金均湧進美股),而年輕人近年又多了一個選擇——炒虛疑貨幣,這從街頭上年輕一輩,不時高談闊論比特幣(Bitcoin)未來前景與走勢可見一斑;而其價格每次出現大幅度回調後,均多次出現浴火重生之象(見圖表),確實又予人警喜。

(圖片來源:新傳媒編輯部)
(圖片來源:新傳媒編輯部)

不過,若然投資者不想轉戰美股,又有較多游資在手的話,亦可嘗試投資香港舊樓市場,因身邊友人就不時遊說筆者,指當中存在的投資價值不少,故亦聽到不少「故事」。

首先,友人指投資舊樓時主要考慮點,除市場普遍關注的地積比率是否用盡、地盤面積是否夠大,以及地段是否優越等人盡皆知的因素外,作為投資舊樓一盤段日子的友人,其想法更令筆者大開眼界,例如他認為:

(一)樓愈舊愈好,最好就快冧樓!

這是基於安全方向考量,因這或增加未來鄰近地區樓宇被政府回收重建的機會。就以當年土瓜灣馬頭圍道唐樓倒塌事件為例,就令當區樓宇被回收的投資價值被釋放,最少有了外區資金留意(生客)。當然,又要老土地講句:「高風險,高回報」,若然自住就真的要「諗過度過」。

搭棚亦可視為玄機

(二)近水樓台先得月

正如地產發展商,通常將最靚地段,放在最後售賣一樣。這點可參考部分近海地段,通常都是由最遠海景樓,一路放售至近海樓,以增加後期放售樓盤的吸引力,亦可一路增加售價。(問題是最早開售的期數樓宅,或者從有海景變成無海景;不過這是業主的問題,非發展商)。

若套用於舊樓,則可視為收購發展商,有機會先從內街埋手,以較低價先收價內街舊樓:之後再過一段日子,才收購鄰近大街、地理位置更佳地段樓宇。

徜若上述假設成立,則不妨尋找或購入一些已被發展商收購鄰近內街地段附近、現時地理位置更優越的大街舊樓,博未來才見真章被「二次收購」。

(三)工字鐵、白蟻與搭棚之玄機

誠如第一項,工字鐵與白蟻的出現,或增加舊樓「危機感」,並間接增加被政府收購重建的機會率。

至於搭棚的出現(所指的是全棟樓被包圍式地搭棚),據友人所述,如果是「搭棚搭得靚靚仔仔者」,有機會是政府在收購前作安排的「安全棚」,主要作用是在收購前,視察整棟樓宇的安全結構,又或安排修葺之用。

(四)避開「鬼樓」

友人戲言的「鬼樓」,其實是指已被其他投資者「落釘」的舊樓,因為相關投資者已擁有該地段舊樓的關鍵業權,並足以影響未來私人/政府發展商收購意向價,故作為散戶投資者,一來無謂站在兩大巨人中作「箭靶」;二來因為閣下已非關鍵業主,未來收購價的話語權不大,反之有機會被壓價。

三來這類已被「落釘」的舊樓,通常都要一段時日,雙方才能達成協議,令散戶的投資成本(時間值消耗)增加。

四來因為已「落釘」,令這類樓較多空房(無人住),並引起住戶安全問題,同時令散戶業主想放租時,亦較難租出或要以較低價放租。

上述幾點,只是筆者閒時耳聞友人的有趣資訊,至於是否真偽,讀者們宜自行分析。

其實投資舊樓還有很多學問,而筆者更深信,任何投資領域,皆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風險與機遇,故在投資前必須多做功課,以策萬全。

延伸閱讀:虛幣毫無價值?曾淵滄:比特幣唯一價值是洗黑錢 有一個國家會結束這個賭局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