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力推職業教育 中教延續高增長

投資

廣告

中央早前的「雙減」政策,令教育股全線被拋售,投資市場對板塊為之卻步。經歷過不容易,但不代表教育股已不可取;相反,隨著政策面更清晰明確,板塊內值得長線投資的便更明顯;推動職業教育已成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作為行業龍頭的中教控股(00839)將受惠政策紅利。

撰文:經一編輯部| 圖片:新傳媒編輯部、iStock

(圖片來源:iStock)
(圖片來源:iStock)

中教控股旗下廣東白雲學院及白雲技師學院早於1989年創辦,1993年再創立江西科技學院。

三間學院經過多年來發展,增長空間已接近飽和,故集團於2017年底決定來港上市集資,藉籌組資金建設新校區及收購以擴充學校網絡。

上市後積極併購擴張

當時招股獲得不少基石投資者認購支持,包括惠理集團(00806)、景林資產管理、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及世銀旗下國際金融公司。

不過,認購反應一般,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3倍,最終以6.45元定價,籌得30.83億元。

首日掛牌破底收場,報6.33元,較定價低出1.8%。

集團上市後密密併購將版圖擴張,已收購的項目包括廣州大學松田學院(本科獨立學院)及廣州松田職業學院(高職學院)、鄭州城軌學校、西安鐵道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及濟南大學泉城學院。

集團於2020年9月完成收購海南排名第一位的民辦本科高校海口經濟學院,作價達13.56億元人民幣,是內地歷來最大規模的民辦高校併購項目。

集團業務同時伸展至海外市場,2019年以1.28億澳元,收購澳洲悉尼的國王學院(King’s Own Institute);2020年3月與倫敦里士滿美國國際大學建立合作關係。

根據最新公布的2021/2022學年的學生人數統計,中教的新招生人數達55,300人,按年大增34.2%;在五間高教企業當中,增速僅次於華夏視聽教育(圖)。

(圖片來源:新傳媒編輯部)
(圖片來源:新傳媒編輯部)

在校生總人數則增加至27.96萬人,上升了17.3%,是內地規模最大的上市高等及職業教育機構。

集團目前擁有共13間的中外學校網絡,提供12個碩士課程、292個普通本科課程、103個普通專科課程、168個職業教育課程及115個繼續教育課程。

「雙減」陰霾消除 政策利好訊號重現

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提出「雙減」要落地執行,一是減少校內作業量,減輕學生負擔;二是減少校外培訓負擔,從嚴治理校外培訓機構。

政策重錘出擊,基本上補習股首當其衝,惟陰霾籠罩整個板塊,教育股最終無一倖免。

隨著市場對「雙減」政策影響已大致消化,高等教育業界正迎來曙光。

國務院於10月中印發《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目標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培養質量要顯著提高。

而到2035年,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要大幅提升,職業教育供給與經濟發展需求要高度匹配。政策更提到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開辦職業教育。

招商證券國際指出,職業教育學校佔比正逐步提升,從新發布的《2021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中,注意到新增的18間高等學校全屬職業院校,其中七成為民辦。

職業學校佔比提升,主因國家倡導職業大學戰略推進,可預期高教上市企業將繼續受惠於多個驅動因素,包括獨立轉設、自建職業學院、職業學院升格為職業大學,以及業內併購。

另外,中央要求提高教育質素,行業整固在所難免,令潛在的併購機會增加,對追求高增長企業相對有利。

該行預測,中教今後三年的收入,分別為35.46億、44.45億及46.19億元人民幣;同期核心利潤則分別為13.72億、17.21億及18.34億元人民幣。

但注意到集團旗下鄭州中職和西安技師學校分別因洪水及疫情影響而有所下降,要至下學年才恢復;以未來12個月預測市盈率22倍為基礎,目標價相應由21元,降至19元,評級維持「買入」。

瑞銀亦看好中教,認為是高等教育股之中的首選,給予目標價24元,評級為「買入」。

該行指出,新政策明顯對資本參與職業教育行業開出綠燈,並且消除了之前對校外培訓實施嚴厲監管的疑慮。預計集團將於11月內公布年度業績,有機會成為股價催化劑。

回顧中教上市以來股價表現,基本上跟隨併購步伐及業績高增長而上揚,今年6月曾經創出20.8元上市新高。

經歷過教育股風暴洗禮;加上10月中,集團以每股作價15.1元配股後持續受壓,現時股價較高位已累跌約四成,重現趁低吸納時機。11月12日中教控股股價收報13.78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