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政策改革 兩隻新能源股 準備創歷史新高|徐立言

投資

廣告

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說是出現了「質」的變化,發改委發布《關於 2021 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中筆者推介兩隻股票,希望很快會升至今年高位。

撰文:家族辦公室投資經理徐立言|圖片:unsplash

《通知》指出2021 年新核准、備案的光伏、風電項目(以下簡稱「新建項目」)不再通過競爭性方式形成具體上網電價,直接執行當地燃煤發電基準價。

但在新的方案,考慮到部分用電企業,希望與新能源發電企業直接開展市場交易購買綠電,並支付更高價格,新建項目可自願通過參與市場化交易形成上網電價,以更好體現光伏發電、風電的綠色電力價值;確保全年新建戶用分佈式光伏項目併期規模達到15 吉瓦以上。

此前,其實4月徵求意見稿,原本是規定新建項目上網電價按「指導價+競爭性配置」方式形成,指導電價略低於燃煤發電基準價,保障收購小時數(或合理利用小時)之外的電量,參與市場化交易。

無需進行競價

在本次正式稿,則規定上網電價無需進行競價,且將指導電價略為提高,同時不再強制要求參與市場化交易,電價政策和2019至2020年申報的平價上網試點項目基本一致,明顯優於意見稿,超出市場預期,此外「確保用戶光伏15 吉瓦以上新增裝機」的表述也超出市場預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新能源發電的切實大力支持。

主流行業分析認為,更高的上網電價將提高新能源發電產業鏈整體盈利空間,直接提高新建項目收益率,有利發電運營商,而其裝機積極性的提高也將間接有利新能源製造企業。

以質素來看,近期的新能源電價政策直接利好新能源發電商,當中龍源電力(916)和信義能源(3868)仍會較直得留心的對象。筆者嘗試以最新業績分析兩股:

龍源電力(916)

今年首季收入和淨利潤為 92.0 億/25.5 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 28.1%/28.2%,其中風電收入 66.7 億元,按年增20.6%。

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總發電量/風力發電量為 173.8 億/144.0 億千瓦時,按年增 26.9%/23.5%。本期業績增速較高,部分得益於去年同期的疫情因素,尤其火電業務的負面衝擊較大。

然而,國內棄風率仍偏高,今年第一季度公司風電發電量的增長中,估計裝機增加和利用小時數提高約各自貢獻一半。表面來看,今年第一季度風電棄風率 5.59%,按年下降 0.47個百分點。

這主要是去年同期受疫情影響,公司棄風率曾短暫明顯提高,而今年棄風率仍偏高,主要是因為去年全國風電搶裝導致部分地區限電趨於嚴重,預計棄風問題年內會有明顯改善。

信義能源(03868)

信義能源有以下兩個要點留下:

去年經常性淨利潤按年俎增 3.5% 遜市場預計

信義能源2020年的經常性淨利潤為 9.22億(港元.下同),同比增長3.5%,較市場平均預期低 13%。這主要是由於收入較市場預期低18%。

收入不如預期,主因為去年第三季度長江沿岸地區(包括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安徽省及福建省)發生大規模降雨和洪水,導致總電力銷售比預期低。

然而,大規模地區異常暴雨和洪水不會常見,據該公司表示,光照一般會在長期平均水平的 5% 之內波動,預期今年可望恢復到正常水平。

去年每股股息為 15 港仙,同比增長 7%;公司承諾 2021 年開始派息比例佔可分派收入的比例不低於90%,

今年 600 兆瓦容量增長指引;利用小時數恢復增長

截至 2020 年 12 底止,公司持有運營規模1834MW,並於2021年2月宣布完成收購母公司信義光能和獨立第三方合計330MW的發電機。

另外,公司預期2021年年完成收購信義光能額外270MW 電站。管理層表示,維持 2021 年目標新增裝機容量不少於 600 兆瓦,這意味著今年累計裝機容量增長超過 30%。信義能源目標在 2021 至 2023 期間實現累計裝機容量複合年增長率超過 20%。

公司提到,正常利用小時數與 2018/19年水平接近,相當於 1300 /小時;假設 2021 的利用小時數與 2019 年相若的話,這意味著今年將較 2020 年的利用小時數增加 15%。

此外,信義能源也意識到了有關政府逾期償還補貼的問題,但還款的方式和時間尚不確定,這無疑是一個潛在不利的困擾因素。截至20財年,累計的應收補貼總額為 34 億港元,約佔信義能源市值的 10%。

預測市盈率回落至約 25倍,如恢復較高增長的話,也不算是非常偏離;由於光伏及個別可再生能源具有低碳或零碳排放的特點,預期其整體使用比例將逐漸提高,並將最終取代化石燃料,成為未來的主流選擇;於中國有相關的政策扶持,光伏用電量佔總用電量的比例正在上升。

暫時傾向觀望和繼續持有,中線發展相信是仍屬正面。

家族辦公室投資經理

徐立言

www.facebook.com/hsulylab/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