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交易平台手續費差異大 隨時蝕多筆

虛擬銀行

廣告

港股持續疲弱,在7月份更呈陰乾式下跌,把6月累積升幅全數回吐兼「嘔凸」。在高位買入,持有「蟹貨」的投資者可能就要考驗耐性,等待股價回升。此時,交易平台若有其他收費如存倉費或代收股息費,投資者持有現貨捱價之餘,每月還有手續費支出,連想靠股息來抵銷股價下跌的虧損,都會被交易平台侵蝕,無疑是雪上加霜。

交易平台的手續費是投資成本,小數怕長計,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也會影響整體投資回報。

尤其在現時低迷的市況下,持有蟹貨投資者在捱價的情況下,需要再「計計數」;否則,投資的股票尚未賺到錢,就已經要「蝕水」支付手續費,增加投資成本。

一般而言,交易平台收取的手續費,包括代收股息費用、存倉費,部分平台亦會向久未進行交易的投資者收取費用。

上述這些手續費都屬於投資者的持貨成本,若投資者想持有股票等待股票回升才沽貨,持貨期間,就需要定期支付相關手續費。

(圖片來源:iStock)

銀行或每月收存倉費

貪方便的投資者,會通過銀行開立投資賬戶直接買賣股票,但要留意銀行收取的手續費,會比一般券商為高。

本港銀行普遍都會向客戶收取存倉費,或向久未進行交易的投資者收取費用,直接增加投資成本。

銀行一般會以每月或每半年為單位,收取存倉費,金額由每月15至30元不等;每半年收取的金額由最低100元,可高至2,500元。

滙豐銀行和恒生銀行的存倉費以每月為收費單位,滙豐一般證券戶口每月收費30元。

若是該行卓越理財、滙豐One及個人綜合理財戶口等每月收費為25元;一般恒生客戶每月的證券保管費為25元,優越理財客戶為每月15元。

以一整年,證券戶口都有持有股票為例,滙豐客戶就要支付最多360元;恒生客戶最多要支付300元。

另中銀香港則每半年收取一次存倉費,金額為100元或150元,視乎客戶期內累計交易金額要求,或投資資產市值要求而有所不同。

星展銀行(香港)向客戶收取的存倉費,同樣每半年結算一次,每手股票收取0.15元(不足一手亦作一手計算),最低收費100元;最高收費可達2,500元。

另外,花旗銀行的存倉費為每半年100元,但該行客戶若於每年1月至6月,或7月至12月的半年期間進行任何股票交易,包括買賣、存入股票及網上認購新股,都可獲豁免存倉費。

驟眼看來,存倉費費用似乎不算太高,但小數怕長計;且相比之下,證券行普遍都會豁免向客戶收取存倉費,可以避免賺取的盈利被侵蝕。

市場上主流的券商,包括耀才證券、富途證券及輝立証券等,皆豁免收取存倉費。

(圖片來源:中新社)

留意代收股息費

另一點要留意,是投資者在收取上市公司派發的現金或股票股息時,須支付登記及過戶費,以及代收股息費。

對於收息一族而言,投資股票的目的是收取股息,登記及過戶費和代收股息費,將減少其實際的股息收入。

當上市公司派發股息時,中央結算會收取現金股息總值的0.12%作為費用;而中介機構即銀行和券商一般會把這項收費轉嫁予客戶。

香港大部分銀行的代收股息費為股息金額的0.5%,包括滙豐、中銀和恒生都是按股息金額的0.5%收取費用,最低收費為30元;上限方面,滙豐及中銀的最高收費為2,500元;恒生則最高收取2,000元。

至於券商所收取的代收股息費,為股息金額0.2%至0.5%不等,普遍仍較銀行為低。

例如,富途證券的代收現金股息費用為股息總額0.2%,最低收費為30元;盈立證券的代收股息同為股息總額的0.2%,最低收費30元,另加交易所收費。

這些收費看似金額並不多,若散戶想長期持有用作收息,券商整體手續費開支,比用銀行股票戶口來收息便宜。

相對而言,不少人選用銀行股票投資賬戶,是因為認為銀行夠「穩陣」,即使交易系統出事仍可以到分行尋找協助,倒閉風險較低,同時也可以節省資金在不同賬戶間調配的時間。

未實名日後禁買股票

另一方面,港股投資者要留意,俗稱「港股實名制」的投資者識別碼制度,預期最快2022年第四季後期實施,銀行或券商已陸續向客戶發信,要求遞交授權確認;否則,日後港股交易將會受限制。

所謂「港股實名制」,是指每名參與港股交易的客戶,將會獲編配「券商客戶編碼」,作為身分識別的工具。

中介人如銀行或券商,會把客戶的身分證明文件資料,連同為客戶編配的一個券商客戶編碼,交予聯交所及證監會的保密資料庫。

如客戶未能遞交授權確認,當「港股實名制」實施後,股民將不可以買入或存入股票,只可沽出、轉出或提取本身已持有的股票。當投資者遞交授權確認後,買入或存入股票的服務才會恢復。

延伸閱讀:職場英語|返工有無試過「Left及right」? 4首歌帶你走出情傷再自學英文

延伸閱讀:日本政府科技落後30年!一場疫情揭部門辦公仲用緊3.5吋磁碟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iStock,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