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 理財顧問 前景 Robot-Adviser 取代 劉啟明

傳統理財顧問前景探究!如何免被Robot-Adviser取代|劉啟明

職場

廣告

金融科技 (F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 的出現,對金融理財業可謂天大的好消息。業界每天面對數據之多,變化之大,單憑人腦是不夠的。Robot-Adviser是FinTech其中一件產物,理論上長遠成本會被有效降低,客戶效益長期亦會被倍化,但當科技化後,理財顧問將來的命運會如何呢?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

理財顧問 VS Robot-Adviser

傳統上,客戶可透過理財顧問或中介人為自己辦好理財,付上合理的佣金報酬,從而節省時間,減低成本,創造財富。Robot-Adviser的冒起,或多或少會挑戰理財顧問的地位,業內人士更認為慢慢取代其角色。Robot-Adviser不一定指實體的機械人,可以是一個系統。只要將百年來的投資程式、理財準則、法規大綱輸入數據庫內,讓電腦進行運算,甚至從數據中「學習」,繼而有思想地為客戶建議更適合的方案,即以最快速度匹配所需產品。如果這個趨勢普遍會被大眾接受,也意味著這個崗位,在市場上會被慢慢淘汰。

Robot-Adviser是有不少優點的。首先較低收費水平已是一大優勢,例如收取低於1%的服務年費(以客戶賬戶總值計算)。由於免除了或盡量減少真人參與和其他實體經營所需的開支,可以遠低於傳統理財顧問的成本,向投資者提供理財顧問服務。其次是便利,客戶通常毋須在銀行排隊或預約,只要能夠連接互聯網,便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此服務。登入賬戶後提交所需資料,系統便會自動給你投資組合建議,甚至隨時隨地查閱個人投資紀錄資料。再者是門檻較低。一般來說,只需數千港元甚至更低金額,便可透過Robot-Adviser開始投資。

不過,筆者認為言之過早。Robot-Adviser原意是強化理財效率,而不是改朝換代。從經濟學的角度,可能會有助減少部分交易的費用,令客戶更容易掌握市場資訊,不過,理財顧問的角色亦有其獨特之處。理財顧問好比「醫生」,懂得「把脈診斷,對症下藥」,客戶會感覺到自己的理財需要被重視,下決定時更有自信,這種實實在在的感覺,相信難以被複製。相對於神速運算,個人化建議或會更「貼地」,客戶亦會投下信心一票。相信多年來倚賴理財顧問的舊客戶,特別是高淨值及超高淨值的那一群,仍會視理財顧問為長遠的好幫手。

筆者有一個願景,如果Robot-Adviser將來發展成熟,說不定可以成為理財顧問的得力助手。一些刻板的行政管理工作,如保險理賠、市場數據、法規監管、技術分析、競爭訊息等,都可以交由系統負責處理。不但效率提升,亦可節省成本,現有客戶定必稱心滿意。理財顧問更有助開發更多不同類型的客戶群,突破自己,突破業績,加單再加單,真正做到專業的理財策劃。只要持續向系統輸入「有用」的數據,系統定會產出「有用」的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