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

精準分析比特幣 雙頂形成 量度跌幅可到14000元|股無雙

虛擬投資

廣告

上篇文章分析標題開宗明義《美股響起警鐘》,單看標題已經講明來意。上文刊出之後,納指尚能徘徊在12600附近,美國聯儲局議息之後一輪大跌就已經跌破11600,跌幅超過千點。印證了筆者的看法。

早在年初,筆者就提出了今年是總統選舉年加上又是聯儲局退市加息年,是今年兩大最為確定的因素,只要把這兩大因素研究透徹了,今年的金融市場走勢就不難拆解。

比特幣雙頂形成 量度跌幅可到14000元
(圖片來源:unsplash@André François McKenzie)

金融市場走勢睇兩大因素

僅僅看加息因素的話,是不能單從加息一項因素來解讀的,而是要結合通脹率。尤其最為關鍵的真實利率,也就是息率與通脹率的差值,計算成為指標就是將十年期國債利率減去未來5年的5年期預期通脹率。此舉可以用來衡量貨幣的購買力和收益率。以史爲鑒,在2004-2006年,同樣因通脹率攀升同時提高利率來對抗高通脹,實質利率抽高的同時股市呈現震蕩上漲,上漲顯得不那麽流暢。

考慮另一個關鍵因素是聯儲局退市,上一輪退市為13年4月開始到15年2月減少買資產,17年年底甚至開始激進地縮表直到19年第四季爆發新冠疫情,聯儲局才決定重新入市買債。在這兩輪退市階段,13年3月到7月實質利率有比較大的抽升但聯儲局此時並沒有提高目標利率,直到15年年底才開始提高目標利率,之後實際利率反而較為穩定。

同期股市表現又如何呢,13年實質利率提高期間,標普500指數出現了連續調整,最多下跌了7.5%。而17年年底開始的縮表收水,市場就出現了劇烈震蕩,第一輪調整18年年初至2月最多達到11.84%,第二輪由18年9月到12月則下調了最多近兩成。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通脹率和利率同時提高的時期,股市的回報有所減少但依然是正回報。實質利率提高,通常來自於對通脹的憂慮和未來提高利率的預期,股市容易出現調整。最為讓市場動蕩不安的,則是縮表收水。

留意聯儲局是否縮表收水

現在我們正處於什麽階段呢?從最新數據來看,美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規模較3月份沒有太大變化,扭轉了過去不斷增加的趨勢。還沒有出現下跌,也就是說尚未有縮表和收水的動作。而實質利率則由21年7月負1%的數值大幅抽高到目前0.612%。也就是說目前市場正反映的不過是實質利率抽升帶來的不利因素,標普指數就已經由高位最多下跌了近18%。之後大家一定要緊盯美國聯儲局是否真的會進入縮表收水,一旦有此跡象,股市必定還會有更大的波動。

比特幣雙頂形成 量度跌幅可到14000元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從技術形態學來解説,首先標普和納指已經形成了一個頭肩頂,標普500指數的頸綫位於4200附近,納斯達克指數有兩處頸綫分別位於13120,以及12600附近。羅素2000指數更為弱勢,2021年自2月至11月以來頂背馳形成派發區,22年1月至3月橫行區亦為明顯的下跌中繼形態,然後破位下行趨勢明顯。其次,標普自21年9月以來出現了兩組月綫波幅擴大的形態組合,這預示了後期很可能會繼續見到劇烈波動。美股的投資者要做好準備綁好安全帶。

比特幣的雙頂形成

除了美股之外,比特幣等電子貨幣走勢同樣牽動人心。從形態上來講,比特幣的雙頂形態呼之欲出,按照該形態一旦要完成,量度跌幅可以去到16120及14000元。目前來講,該形態過於明顯以至眾所皆知,越多人關注的形態越容易出現反向波動。從周期分析來看,比特幣存在80日周期,距離上個低點時間22年2月24日至5月10日相距了75日,踏入了該周期低點範圍。也就是說短期而言,比特幣在破位之後反而有見周期低點而出現反彈的契機。

從中長期來講,周期高點和低點不斷推低,無疑已經確認比特幣進入中期調整,從過往周期來看,2015年升浪歷經152周由152元上漲到19666元上漲了近130倍,2018年開始的升浪自3122元起步最高漲至69000元上漲了22倍同樣歷經了152周,上兩次升浪結束後的調整期分別歷經了59周和52周。總括來説,比特幣漲跌規律是上漲3年,下跌一年。那麽由本次見頂時間21年11月計算,在22年11月就要符合其波動律。

值得注意的是,上兩次調整期比特幣的調整幅度都在84%左右,這是一個極為波動漲跌幅度十分誇張的產品。按照同樣的跌幅去測算,則需要回到10000元樓上,亦即是將20年開始的升浪全部回吐。

緣起皆因美國印鈔而大幅炒高,假如美國真的進入收水期,就真的要小心緣滅回到起點了。待泡沫爆破回歸起點,又何嘗不是另一個周期的開始?

延伸閱讀:雷鼎鳴批港元美元掛鈎不合時宜 網民力讚:應盡早落實同人民幣掛鈎

延伸閱讀:「鋼琴王子」李雲迪嫖娼風波後人間蒸發 驚傳300萬財產遭凍結!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投稿圖片來源:unsplash@André François McKen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