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面臨寒冬 港擬准散戶入場買賣 須平衡風險

虛擬投資

廣告

曾是全球第二大虛擬貨幣交易所FTX爆煲,在美國啟動破產程序,事件嚴重程度超乎市場原先預計。FTX的倒閉在整個加密貨幣市場引起轟動,信心危機令投資者急於拋售手上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幣和狗狗幣等價格暴跌。

FTX突然崩潰,嚴重打擊散戶及機構投資者持有加密貨幣的信心,並為行業增加另一層不確定性。

甚至有論調認為,數字資產市場正面臨類似2008年的金融危機。FTX的動盪席捲加密貨幣市場,加密貨幣市場能否度過另一個「寒冬」?

另一邊廂,本港證監會近期增發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HashKey Group成為本港第二間持牌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這對本港投資者意味甚麼?

(圖片來源:iStock)

FRX爆煲引發幣災

CoinDesk報價資料顯示,在FTX陷入財困消息曝光,波及整個加密貨幣市場,比特幣價格由11月8日高位約20,374美元,急插至9日低見15,710美元,跌幅近23%。

其他加密貨幣跌幅同樣慘烈,以太幣價格由上週二高位1,545美元,閃崩至上週三一度低見1,098美元,跌幅達28.9%。

至於狗狗幣價格,亦由上週二高位約0.118美元,跌至上週三低見0.0715美元,暴跌39.4%。

今次幣災的源頭,來自曾是全球第二大虛擬貨幣交易所的FTX。FTX本已負面消息不斷,包括被指與創辦人Sam Bankman-Fried旗下投資基金Alameda,存在過多關連交易。

惟壓垮FRX爆煲的,是遭到虛擬貨幣第一大交易所幣安(Binance)創辦人趙長鵬狙擊,他稱要清倉所持有FTX的原生代幣FTT。

趙長鵬的拋售行動令FTT價格插水式下挫;加上其表態引發投資者的信心危機,其他投資者跟隨拋售FTT。

FTT價格由上週二高位約22美元,斷崖式插水至上週三低見2.26美元,大瀉逾89%;進一步跌穿2美元水平,截至15日,最低曾見1.27美元。

大批投資者向FTX贖回資金,令交易所陷入嚴重流動性危機,Sam Bankman-Fried承認FTX存在多達8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幣安一度與FTX簽署不具約束力協議,將收購FTX並提供流動性援助。但在正進行盡職調查期間,幣安宣布因發現問題超出控制範圍和幫助能力,決定放棄收購。

沒「白武士」注資打救,FTX最終宣告破產,客戶可能面臨嚴重損失,甚至血本無歸。

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後,FTX更出現未經授權的交易。據報有超過6億美元資金流走,可能是遭黑客入侵,或公司內有人盜走資金。

經歷今次FTX爆煲,不單嚴重動搖投資者對加密貨幣行業的信心,並可預期將引發監管機構更嚴格的審查。

比特幣由高位瀉逾70%

FTX申請破產引發的衝擊,可能在整個加密貨幣的生態圈內繼續發酵數週,拖累加密貨幣市場在一段長時間處於熊市。

目前比特幣價格已勁跌至17,000美元以下,比2021年11月9月創下的近70,000美元歷史高點,跌幅達70%以上,墮入熊市。

說回香港,慶幸今次FTX爆煲,幾乎沒有對本港散戶造成影響。

因為目前加密貨幣交易所在本港,只可向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而專業投資者門檻之一須擁有800萬元流動資產,一般散戶難以入場。

不過,本港正研究將把加密資產散戶交易合法化,明顯想與競爭對手新加坡,爭奪成為亞洲加密貨幣的中心。

最近港府發表了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檢討加密資產僅限於專業投資者的規定,研究開放予零售投資者亦可參與虛擬資產交易。

證監會將會就新發牌制度下,零售投資者可買賣虛擬資產的適當程度,展開公眾諮詢。

港擬引入虛擬資產ETF

同時,政府表態對於在香港引入虛擬資產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抱持歡迎態度,同時把規管穩定幣納入焦點研究工作。

與此同時,本港虛擬資產交易所發牌工作也有進展,HashKey Group旗下Hash Blockchain Limited獲證監會發正式牌照,包括第一類(證券交易)及第七類(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成為本港第二間持牌虛擬資產交易平台。 

這是繼2020年12月證監會發出首個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予BC科技集團(00863)旗下OSL Digital Securities後,相隔近兩年再發出牌照。

據報,HashKey Group初期料會為機構投資者,提供五至六個虛擬貨幣幣種及產品選擇,包括比特幣、以太幣及證券型代幣(STO)等。

當日後散戶參與虛擬資產交易所買賣,要保障自己,最重要原則是切忌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盡量把加密貨幣資產分散於不同的交易所和加密錢包,包括冷錢包(Cold Wallet)。

冷錢包又被稱「離線錢包」,通常是以USB 設備或卡片的形式存在。冷錢包平時都是離線的狀態,只有在需要交易時才會連接網絡,因此不易被黑客入侵。

延伸閱讀:IVE連登仔獨闖英國燒錢 搵工「超無力」轉行藍領:日日比人當狗咁Order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