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營業額增長全港排第尾 有項副業悄悄增長 或成打低Mirror必殺技

投資

廣告

電訊盈科(00008)旗下ViuTV被視為是電視廣播(TVB,00511)的競爭對手,而後者的收視率近年確實有所下滑。事實上,TVB早已踏入「亞視」後路。對ViuTV而言,除了人氣男子組合Mirror,還有一隻「金蛋」逐漸浮上水面。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ViuTV網頁截圖、新傳媒資料室

電視廣播早前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的中期業績,收入為12.48億元,按年增加2%,主要由TVB廣告收入增加31%至4.6億元所帶動。

期內,股東應佔虧損2.84億元,不派息;若撇除去年上半年的「保就業」工資補貼,股東應佔虧損改善了4,300萬元或13%。

OTT穩步增長

電視廣播已連續3年蝕錢,2018年淨虧損近2億元,為上市近31年來首次見紅,成為業績轉差的轉捩點,2019年及2020年分別蝕2.79億元及2.81億元。

電視廣播的影音串流服務OTT(Over-the-top)業務表現較好,TVB Anywhere的收入由7,400萬元,急增23%至9,100萬元,而該分部業績由虧損300萬元,轉為溢利1,200萬元。

集團年報資料顯示,電視廣播的國際業務包括海外收費電視及TVB Anywhere,這部分的收入穩定增長,經營成本控制得宜,令虧損幅度逐年收窄。

OTT也許是電視廣播走出困境的關鍵,但競爭對手ViuTV的OTT似乎更強。

Mirror助ViuTV大賺

電訊盈科的中期業績顯示,ViuTV愈來愈好。

其中,免費電視及相關業務收益上升97%至2.56億元,表現超乎市場預期;有關業務的稅前息前折舊前攤銷前利潤(EBITDA)虧損亦收窄至4,400萬元。

集團表示,今年上半年,ViuTV的廣告業務發展蓬勃,廣告收益增加66%至1.88億元,受惠於獨特的本地內容及自家培育出來的人才,例如MIRROR,吸引了更多新增及現有廣告客戶投放廣告支出。

翻查資料,電訊盈科於2017年的免費電視業務收益只有1.85億元,僅計及今年上半年已超越這個數字。

至於廣告收入,ViuTV在2019年上半年只錄得9,500萬元,隨Mirror等藝人愈來愈受歡迎,廣告收入大升至今年1.88億元,表現近翻倍。

姜濤月餅大賣 Häagen-Dazs膽大心細成就創舉
近期男子組合MIRROR紅透半邊天,成為廣告新寵兒,成員之一的姜濤去年已與Häagen-Dazs合作,今年再下一城,代言雪糕月餅。Häagen-Dazs團隊臨時加插姜濤特別版月餅,數以萬計的貨量於一小時內極速沽清,成為城中熱話。品牌負責人表示,此次創舉歸功於團隊膽大心細;另旗下不同銷售渠道因應後疫情調整策略,故有信心今年整體生意將超越去年。(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黃Viu更具淘金力

ViuTV又分成「藍Viu」(免費電影平台)及「黃Viu」(OTT平台),後者在東南亞的發展亦大有斬獲,近日成功「揮低」Netflix(美股代號:NLFX),成為東南亞地區第二大串流平台,僅次於迪士尼(美股代號:DIS)旗下的Disney+。

根據研究公司Media Partners Asia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30日,「黃Viu」的訂閱用戶人數高達520萬,超越Netflix的480萬人,而Disney+就有600萬人。

雖然「黃Viu」的訂戶比Netflix多,但觀看時間大幅落後於Netflix。

「黃Viu」主打韓劇、日劇、華語劇集,較為適合喜歡亞洲劇集的用戶,承諾在八小時內上載當地字幕;平台上亞洲劇集亦比較新,尤其是日本動畫,能跟貼日本的播放進度,每星期更新一次。

集團指,由於OTT的收入基礎擴大,該業務的EBITDA虧損收窄至2,000萬元,去年虧損為8,100萬元;目前已接近收支平衡,希望在明年可賺錢,並強調東南亞市場對OTT的需求持續增長。

兩台業績對碰

ViuTV的業務規模固然難與電視廣播相比,但其業務增長速度強勁,各方面的收入錄得可觀的升幅,令虧損大幅收窄(見下表)。

TVB、ViuTV、Now TV 2021年上半年業績

電視台/業績(按年變化) 營業額(元) 免費電視及相關收入(元) 廣告收入(元) OTT收入(元)
TVB 12.3億(-54%) 6.2億(+7.4%) 4.6億(+31%) 9,100萬(+23%)
ViuTV 1.3億(-2.3%) 2.6億(+97%) 1.9億(+66%) 4.9億(+47%)
Now TV 12.3億(-3.1%) 不適用 財報未提及具體數字(+48%) 不適用

部分分析比較ViuTV的免費電視業務收入及電視廣播的收入,以證明Viu與TVB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從上圖的數字上來看,似乎是對的,但兩者的業務組成及重心並不同,如此粗疏的比對有欠公允。

電視廣播的業務包括免費電視、有線收費電視、OTT平台三大業務,以及近年有力發展的電商業務。若真的要比較,相信「貨比三家」才公平,即計及Now TV的收費業務,才與電視廣播的業務比較。

香港電訊(06823)旗下的Now TV收費電視業務收入為12.31億元、EBITDA為2.12 億元。集團稱,取得獨家播放的歐洲國家盃2020,帶動訂購服務及廣告收益。

單計營業額,Now TV已追上TVB;廣告收入方面,雖然香港電訊未有披露實施數字,但增長大幅「跑贏」TVB,僅次於擁有人氣男團Mirror的Viu TV。

TVB早已成亞視?

近年,偶有評論擔心,電視廣播步入亞視的舊路,最終倒閉收場。事實上,透過比較三間電視台的市值,可見外界早已看淡電視廣播的發展。

早在2017年,電盈宣布,為旗下OTT業務引入三名投資者,包括聯想控股(03396)旗下弘毅投資、富士康科技旗下Foxconn Ventures及淡馬錫(Temasek),以獲得1.1億美元(約8.58億港元)資金,進軍東南亞、印度及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

三名投資者持有電盈OTT約18%的股權,電盈媒體繼續為OTT的控制性股東。以此計算,OTT當時的估值約為48億港元。

去年,電盈整合旗下媒體業務,向旗下的香港電訊出售收費電視業務Now TV,作價2.5億美元(約19.5億元)。

換言之,電盈的OTT及收費電視(Now TV)在過去5年的市值約為68億元。儘管無法得知電盈兩項業務的市值變化,但其獲得國際投資者投資,說明了市場早已「用腳投票」。

相對地,在2017年,電視廣播股價於35元見頂後,近日屢創歷史新低。當時,電視廣播市值最高約為150億元,大幅縮水至如今的不足20億元。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