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專家分析﹕在這場中美質易戰中 輸家只有中國
首先,趙建坦言,他曾低估了美聯儲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及發達市場的經濟韌性。其次,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中,很多國家坐享其成,吸收了中國原本的資金、訂單、資本和人才,而這都導致了中國的經濟壓力加大。
例如,新加坡毫不費力地接管了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承接了數萬億的金融資本和私人財富。東南亞、印度、墨西哥和加拿大等國也從中國外遷的產業鏈中受益。而墨西哥利用其與美國的地理接近,迅速成為了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即便是美國本身,也在重工業和製造業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製造業投資在2022年創下了新高。
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其他國家坐享其成
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指標顯示出不同的趨勢。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的出口增速和外商直接投資都呈現出持續下滑的趨勢,7月的出口數據更是創下了疫情以來的最大跌幅。外商直接投資的減少反映了國際對中國未來信心的減弱。
趙建進一步分析,這種變化可能並非僅僅是短期的,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也在持續下降。中國過去憑藉“世界工廠”的身份,為全球提供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也創造了國內的經濟增長奇跡。但現在,中國轉向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戰略,這或許意味著中國需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風險。
中國內循環策略:分配方的挑戰與風險
內循環發展戰略的核心並非僅僅在於供應和需求,更多地是在於如何進行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趙建指出,居民部門的收入份額仍然偏低,福利水平也不足。這些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因此可能會導致中國的雙循環策略變為單一的內循環,從而導致需求不足。
最後,趙建強調,當前的全球變局並非沒有受益者。而中國卻沒有強烈的複蘇跡象,反而可能面臨“通脹疲軟”以及長期的需求不足的問題。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似乎仍在持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