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戶口申請 離岸戶口

離岸戶口申請|如何在移民、留學或工作假期期間開設離岸戶口

理財

廣告

離岸戶口申請在移民、留學或工作假期期間,成為許多人管理海外資金的首選。離岸戶口是在非原居地的銀行或證券行開設的帳戶,能夠將資金轉移到海外而不受原居地監管。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開設離岸戶口,並比較銀行和證券行的開戶要求,幫助您了解各種開設離岸戶口的途徑。

1. 離岸戶口申請|離岸戶口是甚麼?

離岸戶口(Offshore Account),又稱海外戶口,是指在非原居地的銀行開設的戶口,通常在個人國家以外的地區開立,例如美國、英國、澳洲等國家的銀行。與在原居地開立的戶口相比,離岸戶口的最大特點是可以將資金轉移到海外,不受原居地的監管。例如,香港人在美國銀行或證券行開設的離岸戶口,其資金只受美國法規監管,不受香港境內監管。因此,當原居地實行外匯管制或戶口被凍結時,離岸戶口通常不受影響。

2. 離岸戶口申請|離岸戶口的好處

離岸戶口具有多重好處和用途。由於這些戶口只受設置地的法規監管,不受原居地監管,因此即使原居地實行外匯管制或戶口被凍結,離岸戶口也不受影響,達到資金保障和避險的功能。對於計劃在外地投資、移民或經常出國工作的人來說,離岸戶口可以提供多種貨幣的存款,使生活更方便,並避免受外匯波動的影響。此外,開立離岸戶口也方便父母給子女匯款支付學費和生活費。在投資方面,銀行通常會為離岸戶口客戶提供投資建議或外地銀行服務,幫助他們更有效地管理資產。而一些國家的稅率相對較低,甚至被認為是免稅天堂,因此在當地開立離岸戶口可以幫助客戶節省稅收。海外金融機構的可靠程度和資產保障制度至關重要。在開立離岸戶口之前,建議先了解金融機構的背景和規模,以及是否受到類似美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SIPC)或香港存款保障計劃等制度的保護。這樣可以避免因海外銀行或證券行倒閉而導致損失。部份國家的銀行存款保障:

國家 存款保障上限
英國 85,000英鎊 (約884,000港元)
美國 250,000美元(約1,938,000港元)
加拿大 100,000加元(約606,000港元)
新加坡 75,000新加坡元(約436,000港元)
澳洲 250,000澳元(約1,440,000港元)
瑞士 100,000瑞士法郎(約870,000港元)

3. 離岸戶口申請|3種在港申請離岸戶口的方法

本地銀行離岸戶口

香港的多家銀行提供開設離岸戶口的服務,目前在香港提供相關服務的有花旗銀行 Citi、滙豐銀行 HSBC、星展銀行 DBS 以及渣打銀行 Standard Chartered,但最低存款金額通常較高。在申請時,您可能需要說明開戶原因,而實際的要求則因個人狀況和各國法規而有所不同。您通常需要提交的文件包括身份證明文件或旅遊證件、地址證明、入息證明以及根據個人狀況或地區法律而需提供的其他文件。

在港證券行離岸戶口

一些香港的證券公司也提供開立離岸戶口的服務。相較於銀行,這些證券公司通常有更低的最低存款要求,同時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申請程序可能會要求您提供與銀行類似的文件,包括身份證明文件、地址證明和入息證明。用戶在選擇證券行時應留意,最好選擇由美國投資者保護公司 (SIPC) 承保的券商,這樣即使該證券行倒閉,用戶也可獲得最高50萬美元的賠償,具有一定的保障。部分證券行也會提供扣賬卡,方便用戶日常使用,但需注意需要在賬戶內有指定數量的資金。其中,一些較為常見的選擇包括第一證券 (Firstrade)、盈透證券 (Interactive Brokers)、嘉信理財 (Charles Schwab) 和德美利證券 (TD Ameritrade)。若用戶選擇盈透證券,需留意其分港版和美版賬戶的區別,只有美版賬戶才算是真正的「離岸戶口」,並受到SIPC保障。同樣地,Charles Schwab 和 TD Ameritrade 的賬戶也分為國際版和香港版,兩者都受SIPC保障,但香港版受香港證監會監管,而國際版則完全離岸。如果用戶想要申請國際版賬戶,則需要提供外國地址和護照,並在申請開戶時選擇「Other Region」作為語言及地區處理。

在網上申請離岸戶口

一些海外銀行和證券公司提供線上開戶的選擇,這讓您可以在不離開家的情況下完成申請程序。您可能需要提供掃描件或照片作為身份證明文件、地址證明和其他必要文件的副本。在線上開戶通常需要填寫一份申請表格,並通過電子簽名確認您的申請信息。

銀行 戶口 最低結存要求 開戶費用
花旗銀行 Citigold HK$150萬 免費
花旗銀行 花旗私人客戶業務 HK$800萬 免費
滙豐銀行 滙豐尚玉 HK$780萬 免費
滙豐銀行 滙豐卓越理財 HK$100萬 免費
滙豐銀行 滙豐One 不設 免費(透過網上理財開立)
渣打銀行 優先理財 HK$100萬 免費
星展銀行 星展豐盛理財 HK$100萬 免費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