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實境的隱憂
其實虛擬實境巿場要突破前景,必須注意背後的隱憂。
多年來仍未能創造價值
VR概念早於上世紀30年代已經出現,而首部VR裝置到80年代面世。暫時VR裝置主要定位為娛樂及企業培訓用途,從娛樂角度看,雖然近年企業推出較輕便頭戴式裝置以方便玩家,但改善舒適度並不等於會加強其必要性,如單單只是改良效果,而並沒有為用家帶來新體驗,沒有增加購買原因。
而於培訓用途上,企業並不會對軟硬件功能有過分追求,就算增設不少新功能,對培訓來說大多只是可有可無。
即使企業積極地宣傳VR/AR及其他智能裝置定位為潮流玩物、商務配置及健康輔助工具,可惜經濟環境轉差,此定位相信對銷售難以有太大改善。
企業為求增加收入來源,近年不斷推出新產品。以電腦為例,以前產品週期大約18個月便需更換部分零件,而約2.5至3年則需要換整部電腦,但今天明顯地以上間距變得愈來愈短。
取代品加快出現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AI) 技術普及亦令科技進化步伐加快,會加速新版本/ 革新科技產品推出,再一步縮短產品週期。
VR、延展實境(XR)等極有可能出現得快、被取代得更快。
情況類似多年前的MD(Mini Disc),MD取代沿用多年CD(Compact Disc),但後來MP3瞬間取代MD,令MD活躍期約僅十年左右。
科技快速進步很容易取代唔完善、用法單一的產品,所以VR等裝置有可能會步MD後塵。
VR等虛擬實境概念及裝置已走到樽頸,可惜暫時看未來數年仍未找到新出路。如元宇宙等未能為其帶來突破,相信最後只會被慢慢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