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ai繪畫 資料圖片

思考AI繪畫

品味生活

廣告

近來其中一個熱門話題,莫過於ChatGPT聊天機械人,當用戶以文字提出問題,人工智能(AI)系統便會利用大數據分析然後作出回應。而目前已可以做出相對人性化的回答風格,不知讀者們又是否已經試玩過?

當然聊天機械人的推出不是為了玩,而是可以針對繁複的文字處理網絡客戶服務,以及翻譯等工作,這樣下來便可節省不少人力,亦節省了成本。
正因為節省了人力,便產生了一種對未來AI取代人類工作的焦慮和恐懼。
不過在目前階段,AI對分辨事實真偽上沒有保證,而在運用上,也沒有達到一種普遍認同的道德標準,所以人力的介入還是必須的。
AI會寫文章,也會畫畫,2022年有一位美國創作人Jason Allen,用AI程式Midjourney去編程出一幅名為《太空歌劇院》,然後送去參加一個比賽,最後竟然贏得冠軍,成為一時熱話。

有人不服氣,甚至說這是「出術」,因為程式本身是利用「被教育」過幾十億張網絡圖片後,而作出精美作品,只要輸入文字便能作畫。
不過Allen認為自己並無勝之不武,AI只是一個工具,甚至希望大眾可以戰勝恐懼科技。
利用AI作畫算不算是自己的創作這類爭議,其實在藝術界早已出現不知多少次。
杜象的《噴泉》本來只是把一個廉價尿兜反過來放,那個尿兜不是藝術家自己做的,而作品卻成為了經典。
Damien Hirst把一頭鯊魚,放在一大箱的防腐液體內製成作品,筆者肯定他不是釣魚高手和化學專家;Maurizio Cattelan把一條普通的香蕉用膠布貼在牆上,然後索價12萬美元,聰明的讀者也一定猜到,香蕉不是藝術家自己種的,而且把香蕉貼在牆上,你會,我也會。前者開天闢地;後者發揚光大。當代藝術不再像古典時期段追求藝術家個人技藝,而轉向了觀念、效果及營銷。

更適用於商業藝術

至於AI最後會否取代藝術家的職業?可以回歸藝術的形式上去分析。
Allen的AI繪畫屬於數碼藝術範疇,亦是說這類型的創作,無論是繪畫或是攝影,最後都會生成為一個圖像檔案,即使程式如何模仿油畫的筆觸和質感,其實也是屏幕上的扁平像數。
今天大部分人都太習慣用屏幕來看圖像了,一個相同的內容,如果用真實顏料,繪畫在畫布上所帶來的觀看效果是極度不同的,觀看經驗也不同,因為那是真實的、有厚度的,甚至有顏料氣味的真實存在。
AI是以大數據為基礎,換句話說,它的創作不是創新,而是整合複製,因此筆者認為更適用於商業藝術,而非純藝術創作。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