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中的巴洛克與eric so 資料圖片

潮流中的巴洛克與Eric So

品味生活

廣告

筆者之前曾提過藝術市場存在著不同的潮流,而近年大熱的則有「潮流藝術」。

潮流藝術風格明顯,多接近商業廣告,強調簡潔、鮮艷、平面化的特徵,最重要是要在最短時間內獲得觀眾喜愛。
而主題上則經常挪用大眾熟悉的公共形象作為「二次創作」對象,當中尤以動漫人物為主,經典例子,莫過於來自美國的KAWS和日本的村上隆。

領潮者具價值保證

「潮流藝術」有價值嗎?答案其實很簡單,能領潮者,價值始終具保證;而一些跟隨潮流者甚至模仿者,價值的「保鮮期」則往往較短。
對收藏人士來說,以相對「親民」的價錢來收藏潮流藝術,作為一種消費行為絕對合情合理,但純潮流藝術創作的底蘊能否經得起時代考驗?還有待未來分曉,其長遠市場價值,亦因而存有未知之數。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一直與世界潮流並肩而行。不過,藝術發展卻因偏向「地下活動」而曾令香港被視為「文化沙漠」。
可幸的是,近年香港已洗脫此一負面形象,中產人士和文青,開始樂於走進純藝術場所參觀和消費。
筆者上星期到訪香港藝術館的《走進巴洛克》展覽,看到的是長長的人龍,在昏暗的展廳中,仍可見到眾人,凝神貫注牆上每一幅古典油畫的獨有魅力。
巴洛克藝術源自17世紀的意大利,多以戲劇化的光影、誇張動作及人物表情營造藝術張力,著重強烈及現實的情感表現,可謂當時的一種「潮流」。
幾百年過去,藝術史的潮流也經歷了無數次的改變,可是我們今天仍然樂於排隊入場參觀巴洛克藝術,因為那是一個潮流的代表,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潮流與古典的結合

如此看來,今日的潮流,有朝一日也可成為古典;兩者看似相反,卻未必是對立。
這令筆者想起Art Toy文化的代表人物—香港藝術家Eric So。
其9月舉行的個展「Eric So: The Storyteller」,正好以潮流和古典的結合作為出發點。
「The Storyteller」為Eric全新創作之壓克力畫布系列,在每幅畫勾勒一名家傳戶曉的角色輪廓。
藝術家以超寫實的技巧,把原來一張油畫的背面畫到正面去,老舊的畫布和木框;加上收藏標籤,引導觀眾去相信眼前是一件件具有古典油畫歷史感的作品,而實際上這都只是視覺假象。

角色原來的正面細節和顏色欠奉,可見Eric只是借用了潮流符號作為語言,走出潮流藝術的界限去探討經典的命題:他要通過作品的正反對調來勾起觀眾個人對角色有關的回憶,而因為每個人對角色的理解、經歷與情感各異,大家都成為展覽中獨一無二的storyteller。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