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堅持盤活存量 錢荒短期仍持續

投資

廣告

要聞:

2013年6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到要盤活存量,這是一個月內第三次提及有關政策。惟這消息卻導致內地銀行鬧「錢荒」,上海銀行同業拆息(SHIBOR)隔夜利率一度抽升至逾13厘高位。究竟何謂盤活存量?內銀「缺水」又與此政策有何關係?

盤活存量即是要激活貨幣信貸存量,將市場上流轉率低的資金重新投入在實體經濟發展中。 但另一意思是指,內地不會再大幅放鬆銀根,將維持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 事實上,從各項貨幣數據觀察,內地理應不「缺水」。內地廣義貨幣供應(M2)由2009年起至2013年中,一直穩步增長(見圖)。

內地資金流動性充裕

截至2013年5月,內地M2規模達到104.2萬億元人民幣,較2012年底97.4萬億元人民幣仍上升7%,較2012年同期更升15.8%。 2013年首五個月新增貸款達到42,000億元人民幣,亦較2012年同期上升7%。 截至5月底人民幣存款餘額為99.3萬億元,同比增長16.2%,逼近百萬億人民幣大關。 然而,在如此多流動性下,內地經濟不但放緩,銀行更鬧「錢荒」,這主要因為內地銀行資金錯配。 新華社及《人民日報》發表有關「錢荒」文章,指出內地銀行為尋求回報,將過多資金投放在一些不合適的領域上,沒有流入實體經濟,結果造成「資金空轉」。 所謂不合適領域,是指銀行過度發展高槓桿的理財產品,或是投放在一些高風險、產能過剩的行業。 例如房地產、資源,部分甚至通過影子銀行流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民營企業。 反而一些做實業的中小企或「三農」等中央支持的行業,難以從正常途徑得到貸款。 如果不糾正這結構性問題,中央再盲目「放水」,只有令信貸泡沫愈來愈大。 踏入6月,內地銀行趕緊「粉飾」中期業績;加上有大批理財產品到期,短期資金需求極大。 由於以往每當市場「缺水」時,人民銀行都會適度注資,銀行久而久之變成習慣,故2013年首五個月,內銀一直未有預留資金應付6月的資金需求。

內銀更積極去槓桿

惟中央堅持盤活存量政策,逼使銀行將這些對經濟效應低的貸款收回來,並重新投放在實體經濟上。 近日銀行不單停止銀行同業拆借,令SHIBOR抽升,部分內銀更以高息及禮品吸引存款以解燃眉之急。 直至2013年6月25日晚人行表示已向個別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但有業內人士指此舉旨在安撫市場,而非「放水」。 由於內銀投放在內房或地方融資平台的資金難以在短時間內收回,故「錢荒」短時間仍會持續,尤其對存款相對較少的中小型銀行衝擊更大。 但內銀資產規模龐大,2012年底資產總額達133.6萬億元人民幣,高於負債總額125萬億元人民幣;加上撥備覆蓋率接近300%,理論上應可渡過這難關。 長遠而言,內銀經歷今次教訓後,相信會更積極去槓桿化,貸款質素可望改善,對整體金融市場甚至是整體經濟實屬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