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

中生代做樓奴還是做無殼蝸牛 ?|財智姊姊淘

投資

廣告

Tom (35歲)和很多香港中生代一樣:薪水增幅、儲蓄額、投資回報等等,通通都追不上樓價的升幅,更沒有父幹,所以工作十多年來,就算多努力儲蓄,資產累積到已逾一百五十萬元,也不敢貿貿然入市買樓,因為在自己生活的區域,就算是細小的一房單位,疫情前已達500萬元,若以按揭保險、15%首期上車,以現時按揭利率計算,他每月供樓支出要$2萬,連同差管等雜費,每月支出約$22,000,相比現時租金只約$13,000,兩者相差$9,000,更未提提及首期及相關的支出約91萬元。所以Tom 心裏想不願做樓奴﹐寧願做一隻無殼蝸牛:既可留下一大筆資金在身邊,每月支出也少很多呢!

這一年由於樓價調整了不少,辣招鬆綁了,但樓價也未有大幅攀升,只是交投活躍了,現時同類物業的價格約為$450萬,以相約的首期及相關支出(約$92萬),每月供樓支出減少至$18,000,連同差管雜費,每月支出約$2萬,和租金支出的相差減少至$7,000。

Tom 依然懸而不決,因為每月支出仍有不少的差距,他心目中是當支出相差至$2,000時才入市。

筆者明白沒有人想「買貴嘢」,但除了這個心理關口外,Tom 還有什麼需注意的呢?

  1. 首先置業還是租樓純粹是個人生活規劃,沒有對錯,況且勢息萬變,今天仍是對的,明天可能已翻盆;
  2. 要供樓開支回落,最大的原因是減息,但減息時樓價在正常情況會上升,是否可慳等多也未可料;
  3. 減息步伐如何呢?這是筆者最常被問的問題,以筆者看法,減息的步伐可能是漫長的,要美國聯儲局減息,目標要跌至2%,現時通脹數據是3.5%,在這區間已持續了超過半年,聯儲局亦不停放風說今年只會減息3次,執筆時30/4的議息仍未開始,如通脹仍在3.5%的水平,減息的機會也降低了;
  4. 李首富時常掛在口邊的一句 – 若置業支出是負擔得來,便沒有買錯的樓,始終香港地少人多,居所(那怕是劏房)是基本需要,而租樓某程度上是幫業主供樓;
  5. 當然,租樓可每隔幾年便轉換生活環境,自住物業環轉換環境,所需的費用比較大;
  6. 退休後,租樓人士仍要交租,假設租金維持在$13,000不變,預計Tom 有85歲壽命,那麼在65-85歲這20年內共要交312萬元租金,連同由現在開始至65歲,總租金支出為468萬元,整體租金支出是768萬元;若供樓的話,也假設全程30年供樓支出及差管不變,所需費用約為720萬元,65歲至85歲的差管支出(假設每月$2,000)為48萬元,總支出為768萬元。
  7. 整個故事的決定點便是加租加得快還是加息加得快,根據各方專家分析,行率或已見頂,減息的概率始終比加息商,而假設租金50年不變,讀者也會覺得筆者是完全離地,當然差管也會加,但基數較少,對整體財政狀況影響不大;
  8. 另外有些業主也不願租給老友記,有資產但又申請不到公屋,陷入兩難局面,這點不可以不留意!

美聯金融集團副總裁 鄺翠玲 CFP® 

免責聲明:本文章所列之年利率僅供參考,實際計劃之回報率可高於或低於本文章內所列之數字,並會以保單簽發時有效的年利率為準。有關計劃條款及細則,以保險公司提供的資料為準。

本文章內容只供參考用途,並屬於作者之個人意見,並不保證所有資料準確無誤,亦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服務之推介、邀約或游說。投資涉及風險,基金價格可跌可升,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