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三者角度看投資 預期與現實的分別

從第三者角度看投資 預期與現實的分別|潘家榮

專欄

廣告

美國通脹數據持續升溫,最新公布8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更是超預期,三大指數應聲急挫,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更挫逾千點,是自2020年6月來最差表現的一個交易日。在這一片陰霾的氣氛下,市場擔心美國聯邦儲備局會大幅加息,很多人認為「大跌即將來臨」,對後市表示悲觀,現時最好的做法是沽貨清倉,遠離股市。
從第三者角度看投資 預期與現實的分別
(圖片來源:iStock)

情感上受住市場的消息和氣氛影響,或是因為過去果一年多的跌市中,坐了不少蟹貨輸錢,確實讓人對股市心灰意冷的。

然而,容許筆者先問一問:上一次大眾普遍對股市前景極度悲觀是甚麼時候?是接近底還是頂?

讀者不妨看看歷史數據,2009年金融海嘯後,市場也普遍擔憂金融體系崩潰,即使下挫後漸見升勢,也被認為只會是反彈而沒有升幅。

2016年,當時市場憂慮內地經濟硬著陸、英國「脫歐」危機、美國總統選舉中特朗普若當選,對股市會是「黑天鵝」。

2018年10月中美貿易戰已開始了數個月,其後更不斷惡化。

市場氣氛慘淡,憂慮重重卻見底回升的情況在過去屢見不鮮。

2020年正值疫情開始全球大流行,3月美股急插時,大眾也很擔心全球陷入停擺,心想還怎會有前景,結果股市仍持續了一段牛三的升浪。

預期與現實的分別

其實,哪一次「股災」是在「很多人警告會大跌」的情況下,如預期發生?

「股災」的出現,是在大眾普遍認為前景還好,持倉不少股票,卻突然發覺危機出現,大眾爭相走避,才會出現。

相反,當主流睇法,不斷跟投資者說擔心種種因素,又預計即將會大跌,大眾做好了準備,要清貨便清貨;要造淡便做淡,在這種情況下出現「股災」?

筆者不敢斷言完全沒有可能,但似乎有點困難。

反而,每一次在高位時,大眾認為未來充滿前景,對將來憧憬比特幣(Bitcoin)價格會升上甚麼水平、元宇宙(Metaverse)會是多大的經濟體。可是,其後迎來的更多是一波跌浪。

股市(甚至任何投資)之所以有牛市、熊市,是因為操盤的是人,人性是有貪婪和恐懼。

大眾覺得悲觀之極時,恐懼未來會更差,又會無視股市開始好轉;當大部分人一窩蜂看好,又見到其他人獲利就會爭相追捧,炒出天價。

每一次事件都會不同,但週期上都是興奮恐慌、興奮恐慌,不斷地重複,讀者不妨反思,過去是否總是受到氣氛、消息影響?

投資從來都不是賭大細、賭眼光,正如「金融大鱷」索羅斯所講:「重要的不是你是對是錯,重要的是你對了能賺多少錢;錯了會虧多少錢。」

希望讀者能夠思考一下,若市況不似預期,不如想像中那般差,閣下會何時開始建倉?策略上如何準備?還是只是乾脆關機不看股市,直至下一次看到市況回暖,人人追捧既時候才再行參與?

每個人都應該獨立思考,筆者亦無水晶球,不能保證現時一定見了底,只想在這般周圍都覺得無前景的時候,提醒讀者,不妨嘗試以另一個角度去看事情。

延伸閱讀:港女移民英國 留低40年聯名舊樓同72歲阿媽:請問點做稅務規劃?

延伸閱讀:2023公眾假期 | 日本通關懶人包:自製3個特長假期、農曆新年「請2放9」!

圖片來源: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