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繼續升】二手鐵路盤坐火箭 港鐵急推黃竹坑站晉環 1房最平1,146.1萬入場!

施政報告2021|政府向地產商「送地」?「土地共享計劃」非真共享 本研社:地產商「搵笨」

投資

廣告

小學教科書曾指,香港「地少人多」。惟事實上,香港土地並不少,而「土地不足」更是個偽命題,只是中港地產商向來喜歡囤地,默默收集新界農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料難在短期內增加房屋供應,地產商面對的政策風險未消退。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為釋放農地發展潛力,港府在2018年《施政報告》建議推出土地共享計劃,利用地產商已整合業權的私人土地,與業權人共同發展私人擁有土地,加快房屋供應。當中,至少七成住用樓面需作公營房屋或「首置」發展,以增加短中期公私營房屋供應。

中港地產商囤地

這個計劃雖名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但本質上仍屬公共私營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參與這計劃的地產商,利潤大不如前,估值亦會大打折扣。

一旦釋放農地發展潛力,相信可以增加不少房屋供應,但計劃的短期成效存疑,是否只是一個巧立明目的項目,值得探討。

香港地產商囤地不是新事(見圖表六),尤其是新界農地,多次被指阻礙政府建屋發展。
施政報告|政府向地產商「送地」?「土地共享計劃」非真共享 本研社:地產商「搵笨」

根據本土研究社2019年的研究,就新界囤積農地而言,中資地產商才是近年的「囤地新貴」,只是被公眾忽略。

該組織翻查近幾年資料,發現至少有七間中資地產商,合計持有545萬平方呎農地(見圖表七)。
施政報告|政府向地產商「送地」?「土地共享計劃」非真共享 本研社:地產商「搵笨」

包括雅居樂集團(03383)、萊蒙國際(03688)、綠景中國地產(00095)、中信泰富地產、中旅集團等。

值得留意的是,在2020年賣地市場,中資發展商獨攬六成的成交。外界揣測,中央或透過中資發展商擴大香港業務,從而削弱香港發展商的影響力,又或試圖打破壟斷的局面。

對於要幫助解決土地問題的「囤地商」而言,土地共享計劃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發展商交出少於一個發展項目的土地後,又可繼續囤地;而交出的土地,有三成建成的單位,可在私人市場出售牟利。
不過,該計劃由推行至今已出現不少爭議,衍生出兩個爭議,及後能否順利推行實成疑問。這樣的話,香港無法在短期內增加房屋供應,發展商面對的政策風險依然存在。

該計劃於2020年5月開始接受申請,政府公布,目前收到3個項目申請;40多個查詢,涉及十多個項目。已申項目包括南豐位於大埔露輝路及汀角路的用地、恒地及會德豐遞交一幅近大埔林村土地,及新地元朗蠔洲路用地。

三個項目的總樓面合共975萬平方呎,相對發展商持有農地,仍屬少數。申請書公開資料顯示,南豐的項目有40%為政府土地(見圖表八);新地的項目有33%為政府土地(見圖表九)。
施政報告|政府向地產商「送地」?「土地共享計劃」非真共享 本研社:地產商「搵笨」

爭議一:政府失規劃權?

本土研究社及香港鄉郊基金顧問林超英同樣質疑,地產商「搵笨」、政府土地「被規劃」,變相等同政府出地建公屋。本研社成員、曾任公務員的黃肇鴻批評,土地共享計劃欠缺效率,政府花很多時間與發展商就規劃權周旋、討論還價。

被問到計劃開始至今,僅得三宗申請,是否算是比較少?黃肇鴻回應稱:

「由討論計劃至今,我們(本研社)都不支持計劃,還評論申請多與少;就這樣聽起來,算是少,因為較多發展商仍在觀望。」

根據土地共享計劃的申請指引,政府假設需1至2.5年作土地平整,整個審批過程需時36至48個月(三至四年),預計在未來四至六年半增加房屋供應。

黃肇鴻提醒,土地共享計劃所提供的7成住用樓面為公營房屋或「首置」房屋,並沒有明文規定及承諾提供最短缺的公屋,「大家都知道,『首置』房屋實際上與私人住宅分別不大」。
他反問:

「既然周旋耗時、拖慢審批進度,計劃又對增加公營房屋無幫助,何不直接收地、賠錢,僅需三個月便收到地。」

另一個拖慢計劃審批進程的主因,相信是項目涉及保育地段。

爭議二:涉保育難關重重

南豐項目涉及的用地為「綠化帶」,根據規劃署資料,南豐曾向城規會申請作建屋用途,當時擬建四座兩層高的住宅。不過,城規會當時拒絕改劃申請。城規會指「綠化帶」為限制城市發展及提供休憩設施,該發展項目不符合相關的規劃用途,若批出有關申請,或會成為發展「綠化帶」的壞先例。

另外,新地的申請項目涉及濕地緩衝區。根據指引,現時若需要發展濕地緩衝區內的土地,發展商須作生態評估,並只可以用不多於0.4倍上蓋地積比率的低密度發展。

新地另一個於濕地緩衝區的項目,即天水圍的Wetland Seasons Bay,僅以1.5倍地積比率發展。惟今次申請的發展密度遠高於上述地積率,私人發展部分擬以2.15倍地積率發展,公營房屋或「首置」部分高達4.14倍。

土地共享本來已面對強大的保育阻力,目前可能更需要有關部門「特事特辦」。黃肇鴻相信,當局在《施政報告》提出加強版的土地共享解決上述提到的問題。

惟他重申,該計劃無助解市場壟斷問題;由於計劃對發展商更為有利,甚至被質疑「官商勾結」,可能反而加劇發展商囤地的行為。

或向禁忌開刀

針對土地共享計劃的第二個爭議,政府據報擬用行政手段解決。有傳媒引消息指,特首林鄭月娥將在《施政報告》宣布一系統的覓地措施,包括向被視為禁忌的濕地「開刀」。

措施包括建議釋放新界北河套區周邊部分濕地,以及相鄰的濕地緩衝區,並考慮併入為古洞北發展區。上述提到的地積率問題,可能亦有著墨。當局建議,提高與發展商以PPP模式開發新界農地的潛力,利用綠化地段建屋;擬提高濕地內的可發展地積比,令建屋量大增。

此外,消息亦提到,政府計劃強化該計劃,進一步向發展商提供誘因,為相關農地斥資開發道路、排污系統和水電等大型公共基建設施,料可成為加快公屋落成的捷徑。

若果消息屬實,將增加地產商參與土地共享計劃的可能,已申請的項目亦很大機會獲批。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