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業革命 機械人搶飯碗

投資

廣告

要聞:

隨著流動互聯網融入日常生活,製造業亦靜靜起革命。因為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機械人等嶄新技術開始成熟,勢必改變傳統工廠生產流程,不但能提升生產效率,更可生產個性化產品以滿足客戶需求,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惟有分析認為,有關情況將會打爛就業大軍的飯碗。

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原本是德國聯邦政府教育及研究部與經濟及科技部聯合贊助的高科技戰略研究計劃;「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個名詞於2011年首次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使用。其後由德國工業巨擘博世(Bosch)及德國軟件巨擘SAP的管理層組成之工作小組,在2012年向德國聯邦政府提交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實施建議,於2013年4月8日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交正式議案。機器可自行解決問題學者預期2020年將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全面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將生產線上所有機器、工人及資訊聯繫起來,組成物聯網及服務聯網,終極目標是建立智慧感控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s),以達致「人機合一」的境界。屆時生產線上各部機器可互相溝通,並可自行分析及解決問題,從而令生產流程更靈活,以滿足「款多量少」的消費新形勢。內地亦開始研究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去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重點發展新一代訊息技術創新產業、高檔次數據工具機及機械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等。參考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提供資料,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後的具體生產流程如下:步驟一: 工廠接訂單後,由系統評估能否準時出貨;步驟二: 系統自動發出物料單,如發現零件不敷應用,系統自動向供應商落單補貨;步驟三: 零件備妥後,系統進行生產規劃; 步驟四: 機械人組成的生產線自行生產;步驟五: 產品完成後,系統自動發出送貨單並安排物流公司送貨。參考上述流程,屆時將會有大量職位被機械人及系統所取代。正如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創辦人擔心,「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會導致大規模失業潮。近日有調查指出,未來五年,15個主要國家將有510萬個職位因而流失。歷史上,西方國家曾出現三次工業革命(見下表)。第一次工業革命約在1760年展開,直至1840年代結束,引入機械設備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在1870年揭開序幕,全面引入電力作為生產動力。第三次工業革命則在1969年展開,以自動化生產為標誌。惟每次工業革命均令部分人失業,如第一次工業革命讓大批工匠飯碗不保。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來勢洶洶,相信會衝擊大部分行業的就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