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低吸納股息王 強生疫市首選

趁低吸納股息王 強生疫市首選

投資

廣告

強生(Johnson & Johnson,美股代號:JNJ)是一隻美國老牌藍籌,定位已不再是純消費品股,製藥及醫療儀器業務已成為收入支柱,視為醫療及醫藥股會更恰當。近期受多項利淡消息困擾,股價跑輸大市;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可能是難得一遇的低吸機會。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Gettyimage

強生歷史可追溯至1886年,由Robert Wood Johnson所創立。集團於1944年上市。上世紀60年代,藉收購Janssen Pharmaceuticals,開始進軍藥品研發領域。 2006年,透過收購輝瑞旗下健康消費品業務,取得多個個人護理產品品牌,如李施德林(Listerine)及止痛軟膏 Neosporin等。 現時集團有14種產品的年度銷售額達10億美元,同時有12種產品達20億美元以上。

目前三大業務範疇包括製藥、醫療儀器及健康消費品。往績表現亮麗,撇除非經營因素,經調整經營溢利已經連續36年上升。 至於股東最關心的回饋政策,過去58年來股息年年增加,為少數擁有50年股息遞增的股息王(Dividend King),目前股息率約2.9厘。

製藥業務領航 季績疫市勝預期

集團於今年10月中公布第三季業績,銷售額210.82億美元,按年微增1.7%。 倘若按業務劃分,製藥業務貢獻最多,達114.18億美元,上升5%。 期內帶動增長的產品包括主治多發性骨髓瘤的Darzalex、治療牛皮癬的Stelara、主治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的Imbruvica、治療可延緩肺動脈高壓疾病的Opsumit,以及前列腺癌標靶藥Erleada等。

趁低吸納股息王 強生疫市首選
強生每股盈利表現。

其次是醫療儀器業務,收入61.5億美元,下跌3.6%;倒退主要受到疫情拖累部分手術程序所致。 至於健康消費品業務則增1.3%,至35.14億美元:雖然疫情令國際銷售受到衝擊,但美國本土銷售增長足以抵銷,傳統成藥及護理產品如止痛退燒藥Tylenol、李施德林漱口水、 OGX產品,以及Band-Aid膠布等銷情均錄得升幅。 集團第三季毛利增1.8%,至141.1億美元,毛利率維持66.9%;純利大幅增加102.7%,至35.54億美元,相當於每股攤薄盈利1.33美元,升幅101.5%。 倘若扣除非經營因素,經調整純利增加3.5%,至58.68億美元;經調整純利率升0.4個百分點,至27.8%;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2.2美元,升幅3.8%,遠好過市場預期。

管理層因應季績上調全年展望預測,預計銷售介乎812億至820億美元,即按年倒退1%至持平;而7月時預測為799億至814億美元。 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介乎7.95至8.05美元,按年倒退介乎7.3%至8.4%;原先預測為介乎7.75至7.95美元。

管理層調高全年展望,季績亦勝市場預測,不過未有帶來刺激作用;相反,10月底股價失守140美元關口,跌至逾半年來低位。 股價走勢乏力,部分原因與藥癮訴訟有關。 強生於2019年10月曾同意支付40億美元和解金,尋求與美國多個州份達成和解協議,可惜遭到部分州份總檢察官反對。 今年10月,強生加碼將和解金增加至50億美元,希望盡快結束訴訟,結果仍有待觀望,但市場則憂慮,巨額和解金最終會為財政構成壓力。

另一利淡消息,是10月中一度暫停新型肺炎病毒疫苗測試。 強生是研發疫苗的大型藥廠之一,在美國及其他國家招募超過60,000人參與測試,今年9月已進入直路,展開最後階段臨床測試,預算最快今年底有測試結果。惟有接受疫苗臨床試驗人士,因為出現未能解釋的疾病,決定暫停臨床測試。

對疫苗試驗進度仍樂觀

強生強調,此情況在任何大型臨床試驗中屬正常,同時未有發現疫苗在參與者身上引發嚴重醫療事件的證據,故準備盡快恢復疫苗臨床測試工作。

從基本面分析,大部分大行看好強生前景。瑞信指出,強生業務復甦勢頭比市場預期快,季度業績亦勝市場預期,惟公布業績後股價不升反跌。 其中一個原因,是集團於10月中暫停新型肺炎病毒疫苗試驗;另外,美國刺激經濟措施遲遲未見出台,均利淡股價表現。 該行指出,管理層對疫苗試驗進度仍樂觀,預期年底前可有試驗結果,對未來走勢相信有正面影響。 故此,投資評級維持「跑贏大市」,目標價由163美元,調高至168美元。

趁低吸納股息王 強生疫市首選
大行對強生評級。

Cantor Fitzgerald認同,疫苗試驗叫停一事構成短暫不明朗,但未有影響對強生的看法。 集團第三季每股盈利及銷售均較預期好,反映其多元化業務模式在疫境中仍能有穩健表現。該行將目標價由168美元,上調至180美元,評級維持「增持」。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