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胎大王米芝蓮 出飲食指南響名堂

車胎大王米芝蓮 出飲食指南響名堂

投資

廣告

法國車胎大王米芝蓮(Michelin)近一、兩年來密密收購同業,似乎要為未來增長加添新動力。作為全球第二大輪胎製造商,輪胎以外,更為人熟識的應該是其餐飲指南,每年令全球知名食肆及萬千吃貨聚焦。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unsplash

米芝蓮歷史最早可以數到1832年,Aristide Barbier and Édouard Daubrée於法國中南部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開設廠房,專門製作農業工具及橡膠球。1889年, Édouard Michelin及 André Michelin兩兄弟接手祖父的廠房,並易名Michelin et Cie(即Michelin and Co.),米芝蓮從此誕生。當時仍未有可卸式輪胎出現,輪胎與輪輞緊緊連接,輪胎一旦損壞,替換時費時失事。

飲食指南意在刺激車胎銷量

Michelin兄弟便想出可卸式輪胎會有市場,1891年製作出首個可卸式單車輪胎;同年,單車手Charles Terront採用了其可卸式輪胎,成功奪得PBP(Paris-Brest-Paris)賽事冠軍。之後再發展採用可卸式充氣輪胎的汽車L’Éclair,參加1895年巴黎至波爾多環回大賽,當年並以「首架在空氣中行走的汽車」為賣點。

為令可卸式充氣輪胎在市場更為普及,兩兄弟想出創作吉祥物宣傳旗下輪胎產品,1898年白色車呔人(Bibendum)誕生,過去百多年來成為米芝蓮的生招牌。不過,當時在道路行駛的車輛數目始終不多,某程度限制了輪胎的需求。兩兄弟為鼓勵法國人經常駕車,1900年印製一批紅色封面的袖珍旅遊指南,免費派發予駕車人士。指南詳列出法國各地旅館、加油站、停車場、換輪胎地點及餐飲路線資料,其後更加入星級制,為不同食肆評分。奇招成功鼓勵更多人駕車旅行,間接刺激輪胎銷量。

「小紅書」不單只立大功,時至今日米芝蓮指南已成為餐飲暢銷書,覆蓋全球24個地區,評價的餐廳數目超過40,000間。米芝蓮現時在17個國家設有合共69間廠房,當中歐洲佔了30間、北美16間,中國有2間。成立以來生產輪胎數目超過1.9億個,在全球輪胎市場的佔有率約14%,僅次於日本普利司通(Bridgestone)。雖然已貴為「呔神」,米芝蓮未有怠慢,繼續密密收購以鞏固市場地位。2018年1月先與日本住友商事(Sumitomo Corporation)籌組合資公司,進佔美國輪胎批發市場二哥地位。

2月再下一城,與歐洲汽車維修王國Mobivia合作,以6,000萬歐元入股旗下德國汽車零部件及服務供應商Auto-Teile-Unger(A.T.U)兩成股權,藉此擴展歐洲汽車零部件市場。同年3月米芝蓮以每股作價610便士,提出全購英國Fenner PLC,相當於企業價值13億歐元。Fenner為增強聚合橡膠產品及輸送帶解決方案供應商,主攻礦業及工業範疇。8月再斥資17億美元,收購魁北克越野輪胎製造商Camso。Camso為農場設備和電動雪車橡膠履帶製造商;接受米芝蓮收購後,可借力拓展國際市場。連番收購令米芝蓮在特種輪胎市場得以進一步壯大。

受收購Fenner及Camso的貢獻帶動及升級化策略的正面效益,米芝蓮去年上半年銷售額117.81億歐元,按年增長11.1%。不過,銷量輕微下跌0.9%,主因為私家車、輕型貨車及貨車輪胎市場的原廠設備需求急跌及替換需求放緩;然而,相關市場的佔有率維持穩定。至於工程車市場銷量錄得顯著增幅,惟被農業用輪胎銷量急跌所抵銷。

併購效益陸續浮現

雖然期內原材料成本及關稅成本增加,但受惠固定成本控制得宜;加上價格組合策略奏效,分部經營溢利增加8.3%,至14.38億歐元;分部經營溢利率收窄0.3個百分點,至12.2%。計及其他溢利及相關開支,經營溢利13.48億歐元,微跌0.1%。純利8.44億歐元,倒退7.9%,相當於每股盈利4.74歐元。至於2019年首三季銷售額為178.97億歐元,增長10.4%。各分部均錄得增長,私家車及輕型貨車分部增加3.7%,至85.34億歐元;貨車分部上升2.4%,至48.33億歐元;特種輪胎分部大幅增長39.7%,至44.3億歐元。

集團2019年全年成績表於2月10日派發,管理層展望2019年全年未計及收購和匯兌因素,整體經營溢利仍將錄得按年增幅;按首三季表現來看,要達標應無難度。米芝蓮回饋政策相當清晰,管理層會以純利(扣除非經常性項目)作為基準,派息比率最少三成半。股息回報不算差,平均每年均有3厘以上;即使2012年派息比率只有28.7%,股息率仍達3.4%。整體來看,有業績支持之下,股息遞增趨勢應可維持。

米芝蓮近十年派息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