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貨 資料圖片

摸貨︳落閘防買家短炒 銀行有錢不賺3個原因︳陳永健專欄

按揭

廣告

政府宣布全面「撤辣」,交投數據立時有明顯改善,幾個新盤銷情亦十分理想,重現「一Q清」情況。樓市氣氛終於迎來一陣熱度,筆者身邊不少較資深的投資者當撤辣消息一出後,已表示打算短期內入市,更進取的更打算以「摸貨」方式賺一筆。然而,及後多間不論大小型銀行均陸續傳出不接受「摸貨」按揭的消息,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可能不清楚甚麼是「摸貨」,而銀行為甚麼不願為「摸貨」承造按揭呢?待筆者跟讀者解釋一下。

「摸貨」的舉動,在1997年金融風暴前曾十分盛行。
摸貨一字英文為「Confirmor」,意思是買家在簽署買賣合約後,並在指定成交日期前,將物業權益,以高於合約價轉讓給其他買家,從而令原買家可以在短暫交易過程中圖利。

摸貨︳曾在97金融風暴前盛行

「摸貨」曾經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十分盛行,一個單位在成交日前轉讓過三、四次是十分常見。
據報當年最誇張的摸貨例子,一個單位竟可轉讓達14次。
一個物業在短時間內頻繁轉讓,而每次轉讓大多較原先價高出一些,這樣短炒自然有助刺激樓價上升。
舉例陳先生(化名)以400萬元買入一個單位,簽署買賣合約並支付訂金後,在成交日前以450萬元,把權益轉讓予另一位買家,成功在賬面上賺取50萬元差價。

這種短炒行為,直到2010年才被政府直接打擊。
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落實不容許買家,以樓花新盤買家以提名下手買家為由取消交易;否則,買家的訂金將會被沒收,兼把所沒收訂金上調一倍。
其後政府再新增額外印花稅(SSD),物業在購入短期內出售,將要支付印花稅,亦即其中一項辣招稅。
隨銀行拒絕為「摸貨」承造按揭,意味買家只能以full pay形式完成物業買賣;如買家未有能力full pay,就只能撻訂,損失訂金及其他費用。
雖然香港目前經濟狀況穩定,市場罕見買家無能力還款斷供的例子,但銀行仍然不願意為「摸貨」承造按揭,自然有其考慮因素。

摸貨︳銀行對後市看法審慎

筆者估計有三個原因。首先,銀行可能是受政府對樓市取態影響。
雖然政府宣布「撤辣」,但不等同鼓勵短炒風氣再次在香港蔓延。
所以在撤辣不久後即傳出銀行不承接「摸貨」按揭,目的就是不希望當年短炒氣氛熾熱,令樓市大幅波動的情況出現。
其次,是銀行對後市看法十分審慎,不願承擔更多風險。
第三個原因,是加上整個摸貨的交易程序複雜,近十多年已在市場絕跡,就算銀行有心推行,都需要時間再檢討審核細節。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