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流 易通行

三隧分流及易通行的協同效應

政府政策

廣告

香港交通擠塞問題一直困擾市民,政府為了改善過海交通,推出「633」固定收費方案和「易通行」無線標籤行車計劃,藉以分流車流,減少繞道和排隊等候的情況。然而,這兩項措施,能否有效解決香港的交通問題?

「633」固定收費方案是指三條過海隧道,即西區海底隧道、紅磡海底隧道和東區海底隧道,實施固定收費,私家車使用西隧的收費下調至60元;使用紅隧和東隧的收費,則調整至30元,形成「三隧分流」效果。
的士方面,三條過海隧道收費全日劃一25元(乘客需支付去程及回程隧道費,即共50元);其他車輛種類收費則不變。
次階段將於今年底前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於平日早晚繁忙時段改為「644」,西隧收60元,而紅隧、東隧則加至40元;其餘時間日間一律收30元,晚上至通宵收20元,期望實施後,隧道交通於繁忙時段,可以進一步舒緩。

根據運輸署數據顯示,「633」方案實施後的首日,整體過海雙向車流與實施前相若,當中在繁忙時間,西隧的車流上升約3%;紅隧和東隧的車流則分別稍為下降約4%和1%,而採用西隧的的士則上升了兩成,初步交通情況符合預期。
「三隧分流」方案的優點是平衡三條過海隧道的使用率,減少駕駛者因為追求低廉的收費,而繞道使用紅隧或東隧,增加行車時間和油耗,也有利提高西區海底隧道的吸引力,促進西九龍、南區和港島西部等地區的發展,對於使用西區海底隧道的私家車主來說,這個方案同樣可以節省不少費用。
然而,「三隧分流」方案並沒有真正解決香港過海交通的根本問題,仍無法改變三條路線在高峰時段出現擠塞的現象。

除非政府新增過海路線或提高公共交通的比例;否則,「三隧分流」方案僅有緩和的作用。

緩和隧道口擠塞問題

運輸署於今年4月底正式實施「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全面取代人手及自動收費亭,駕駛者可以使用繳費貼或車種貼輕鬆繳交隧道費,毋須於收費亭停車或排隊付款。
這個計劃的目的是提高收費廣場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減少駕駛者在收費亭,轉換行車道或等待付款所造成的延誤和風險。
「易通行」計劃的優點,是可節省駕駛者在收費廣場的時間,提高行車暢順和安全。
當「三隧分流」與「易通行」停車繳費服務同時實施,我們期望看到協同效應,將聚集在隧道口的交通進一步舒緩,解決多年來,香港隧道出入口於繁忙時間交通擠塞的問題。

當然不能期望這兩項措施雙管齊下後,香港的交通便會暢通無阻,儘管如此,這是香港交通的轉捩點。香港政府多年來,經常研究交通擠塞問題,或許「易通行」便是解決方案之一。
運輸署採用「三隧分流」方案;再加上「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是一個解決香港交通擠塞問題的勇敢嘗試。這兩項措施都有其優點和缺點,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和監督,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了其他因素對香港交通問題的影響,例如城市規劃、公共交通政策、環境保護等。只有從多方面出發,才能真正解決香港交通擠塞問題。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