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稅想慳稅 點揀VHIS精明扣稅

稅務

廣告

正值稅季,望住稅單上的交稅金額,打工仔可能頭都大。打工仔想交少些稅,便要善用免稅額及扣稅額盡量慳稅,政府推出俗稱「扣稅三寶」的「自願醫保計劃」(VHIS)、「合資格延期年金保單」(QDAP)或「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便是用稅務誘因來推動打工仔為醫療需要及退休生活,提前做準備。

在「扣稅三寶」中,自願醫保頗受市民歡迎。

根據醫務衞生局在今年9月披露,自願醫保計劃推行三年,保單數目突破100萬張。

未購買自願醫保,但有意在下一個稅務年度慳稅,不妨可考慮比較下自願醫保是否適合自己。

雖說自願醫保打正慳稅的旗號,但始於是保險產品,在著重慳稅的時候,也要真正了解產品內容,選擇自願醫保產品時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具體又可以慳到幾稅?

(圖片來源:iStock)

非直接減稅8,000元

首先,購買自願醫保認可產品的保費可享稅務扣除,每個課税年度,每年每名受保人的最高保費扣除額為8,000元。

有一點要留意,這8,000元是「稅務扣除額」,不少人會混淆這概念,以為買了自願醫保,便可以直接慳到8,000元稅,但實情並非如此。

購買自願醫保實際可節省的稅額,會視乎投保人已支付的保費金額及適用稅率而定。

本港目前的標準稅率為15%,以及邊際稅率為2%、6%、10%、14%和17%。

舉個具體例子,倘若納稅人購買的自願醫保年度保費為8,000元,邊際稅率是10%,所獲扣減的金額便會是800元。

若是用標準稅率15%繳稅的高薪人士,投保一份年度保費為8,000元的自願醫保計劃,所慳到的稅便是1,200元。

若想慳到更多稅,納稅人可為指明直屬親人投保,因每名受保人所支付的自願醫保保費,都可以申請作稅務扣減,不設人數上限。

再舉個具體例子,納稅人為自己、一名兒子和女兒購買共三份自願醫保計劃,每份保單和每年繳付的保費為8,000元。

倘若投保人納稅的稅率是10%,即每份保單可慳稅800元,合共節省2,400元。

因此,若購買自願醫保的親人並不需繳納個人薪奉稅,此時由另一位需要納稅的親人去投保,可以發揮更大的慳稅作用。

保費差異大宜貨比三家

可以慳稅,又同時獲得醫療保障固然是好,但最緊要是揀到合適自己的自願醫保產品。

納稅人倘若為攞盡8,000元「稅務扣除額」上限,而投保保費較高的自願醫保產品,多付了保費,隨時得不償失。

市面上有各類標準及靈活的自願醫保計劃供客戶選擇,雖然自願醫保產品受政府規範,對保單條款及保障設有一定要求,但每家保險公司提供的自願醫保計劃保費各異可以很大。

根據消委會在2020年,檢視市場上29個自願醫保標準計劃,已發現保障範圍和保額基本上雖然無大分別,惟保費相差甚大。

截至今年11月1日,在32個自願醫保產品提供者提供的標準計劃中,以40歲男性為例,每年保費由最高的4,445元,至最低的2,052元,相差近1.2 倍。

另相同計劃,以70歲女性為例,每年保費亦由最高的30,330元,至最低的8,304元,相差近2.7倍。

至於靈活計劃的保費差距較標準計劃更明顯,譬如40歲不吸煙男性的保費由最低2,490元,至最貴的47,682元不等,相差逾18倍。

由此可見,即使自願醫保產品受政府規範,但在投保前也要仔細比較保費和保障內容,盲目為攞盡8,000元「稅務扣除額」上限,墮入扣稅陷阱,揀了較貴的自願醫保產品,便不值得。

若想比較各保險公司提供的VHIS保費,亦可在投保前,瀏覽醫務衞生局旗下的自願醫保計劃網頁(www.vhis.gov.hk/tc/)作參考,網站內羅列了標準計和靈活計劃的資料。

而且,在投保前也要考慮醫療通脹壓力,特別是高端版自願醫保靈活計劃。

這類計劃的保障限額會較高,住院保障範圍亦廣泛,但在醫療通脹下,從保險公司角度而言,因高端版靈活計劃的賠償額較高,往後加價壓力亦相應較大。

另一方面,部分保險公司為吸客,會為受保人提供首年保費折扣優惠,但到第二年續保時,保費會調整回正價,容易令投保人失去預算。

因此,在投保前要清楚了解保費正價,在比較保障範圍和賠償限額下,因應負擔能力核選擇合適的醫保計劃。

轉保留意是否須重新核保

除了節省稅款外,投保人也須了解自身需要,倘若已持有其他醫療保險產品,可比較自願醫保與現有保單的保障,尤其現有保單未能涵蓋的項目,審視現有醫療保障是否足夠。

目前,保險公司都有提供自願醫保保單轉移計劃,已購買醫療保險的投保人,可把保單轉移至自願醫保計劃。

但要留意,在轉移保單時會否需要重新核保或披露最新健康狀況;如果需要重新核保,保險公司有機會就當時的已知病症加設不保事項或附加保險。

其實,不論是自願醫保、QDAP或TVC,可以扣稅是錦上添花。產品的最主要目的仍加強是醫療或退休保障,在投保或參與後,投保人須有心理準備需要長期供款,宜清楚了解產品是否切合個人需要。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iStock, 新傳媒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