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理財

彭博公開4大過氣理財法則 理財師教路「動態提款」:包你退休基金用夠30年!

理財

廣告

理財策劃是一生大事,但原來理財法則會隨時代進步而改變。可能真的沒有一種「法則」可以歷久不衰,在制定資產計劃、分析投資組合的過程中,誰人不是不斷調整以迎合時勢的?今時不同往日,而彭博亦整合了以下四項已經「過時」的理財法規,並找來理財專家為它提供更與時並進、更現實的財務思考建議。
彭博 理財
(圖片來源:unsplash@tierramallorca)

一)住房開支不應多於家庭月入 30%

你可能會聽說過,有理財師建議租金等家庭開支,不應該超過家庭稅前收入的30%。可惜近年住屋成本飆升的緣故,這標準基本上不適用於大部分人,而且不切實際。

根據外國研究公司的數據,美國7月份租金中位數為破紀錄 2,032 美元(約16,000港元),如果承接上述的理財建議,你可能要每月收入達 6,800 美元(約53,000港元)才可滿足條件。

而哈佛大學住房研究聯合中心亦於2019年調查發現,近一半租房者不滿足 30% 的支出規定,超過了上述開支百分比;而24%人更表示租金已消耗一半以上收入。

Prism Planning Partners 的財務規劃師 Nicole Sullivan 認為,目前環境下,住房開支容易佔據個人收入30%或以上,尤其是在昂貴的城市。還未計及其他經濟壓力,如飲食、納稅、醫療開支等因素。因此,他建議個人可以居住在更便宜的地方,或與家人/室友同住,待經濟環境變好才作其他打算。

二)50% 生活開支/30% 個人花費/20% 儲蓄

從法則可見,理財師建議你將大約一半的收入用於「必須」的每月生活開支,包括衣食住行;而30%收入可用於「想要」的個人花費,以保持生活質素;最後將20%收入用於儲蓄。

不過,今日的「健康保險」和「學生貸款」等支出非常佔據收入的一大部分。承上所述,對於低收入家庭而言,超過50%收入可能已經花費在住房開支上;而撥出30%收入分配給個人需求的花費顯然是過度而不理智的。

還有,這條規則似乎假設個人會於盡可能年輕的時候開始儲蓄。萬一他從45歲才開始儲蓄,這個理財法則就不適用,他有必要提高儲蓄百分比以應付退休時的開支。

Transition Planning and Guidance 的財務規劃師 Niv Persaud 建議,「支出」是一門計劃,而不應該以「預算」一詞概括了之。她呼籲人們將支出分為10個類別,包括住房、交通、食品、個人護理、娛樂和儲蓄,更細緻地理財。

「廣泛的類別可讓人更容易看到他們可以在哪裡減少支出,有些人會削減食品、娛樂和個人護理方面的支出,以抵消其他增加的開支。」

彭博 理財
(圖片來源:unsplash@Yiorgos Ntrahas)

三)股票債券 60/40 投資組合

一直被譽為經典投資組合——股票、債券比例 60/40 比,以往人們認為股票的增長及債券的穩定性可相得益章。

這個比例可能在40年來最高通脹、以及美聯儲加息壓力下失去作用。追踪60/40策略表現的彭博,發布了自 1988 年以來最糟糕的上半年表現,股票、債券均呈下跌。

雖然長遠來看,仍然有許多專業和個人投資者期望60/40的投資組合足以戰勝通脹,但Offit Advisors的理財規劃師Ben Offit卻認為這是一個過時的概念。

Offit表示「這與百分比無關」。人們應在接近退休前,利用其投資組合對沖市場低迷。在固定收益中保留兩到五年的費用,以防止因為低迷的市場而要拋售資產。

四)每年取4%退休儲蓄費作生活費

如果是已經退休的話,有人會建議你每年可以安全地從退休儲蓄賬戶中據取4%。該數據來自1994年一項保守、低費用投資組合的研究,結果表示每年根據通貨膨脹進行調整,提取4%可讓該筆錢持續使用至30年之久。

回到今天的情況,4%不適合目前的退休人士,市場預計回報率將會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低水平,加上通脹居高不下,退休賬戶提取2.5%至3%可能更合適。

或者,目前專家建議「動態」提款,在回報較差的年份提取更少資金;而在回報相對不俗的年份才拿出更多資金。

Morningstar’s的理財總監Christine Benz認為,考慮4%法則不是不好,只是現時更要考慮其他方面,像是投資組合的構成、人們實際上期望如何退休等。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unsplash@tierramallorca、unsplash@Yiorgos Ntra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