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研數碼港元可能性 冀增加金融包容性

虛擬銀行

廣告

金管局為數碼港元(e-HKD)發展勾畫藍圖,將於今年第四季開始下一階段的相關研究,為未來可能推出的數碼港元作前期準備。金管局一旦拍板推出數碼港元,屆時港元將不再局限於硬幣或紙質的實物形態,創新支付和轉移資金的方式。對於可能到來的數碼港元,讀者認識有幾多?數碼港元有哪些必須知道的背景?

數碼港元屬於央行數碼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的一種,將會是一種由官方發行的數碼貨幣。

它與穩定幣等私人加密資產不同,數碼港元由外匯基金持有的美元資產提供支持,這意味著其價值,就如傳統港元硬幣或紙幣一樣。

也許有人會問,數碼港元與電子支付工具又有何分別?

從概念上看,央行數碼貨幣就好比央行發行的硬幣和紙幣,均是由央行發行或提供支持,信用風險是零。

至於動用存放在電子支付工具的存款,則是記在銀行或發行營運商等金融機構的賬簿內,因此信用風險是取決於金融機構自身的穩健程度。

(圖片來源:iStock)

以批發先行

就金管局最新取態,會先研究把數碼港元應用在批發層面,即銀行同業間的商業支付為主;對於個人客戶的零售層面支付,則持開放態度。

提倡推動數碼港元發展的支持者,認為數碼港元在批發層面,即對銀行、證券和機構投資者等持份者而言,可以令跨境支付流程更快、更便宜和更方便。

目前,在世界各地轉移資金的過程中,資金需要通過一系列代理銀行,每家代理銀行都會對資金進行審查並收取費用,所涉及的成本和時間相當驚人。

該過程通常需要資金通過一系列代理銀行,每間代理銀行,都進行自己的檢查,並在到達最終目的地之前收取自己的費用。

但利用分布式分類賬技術的特點,數碼貨幣讓跨境外匯交易可以實時同步交收,提高跨境支付的有效性,帶來更快、更便宜和更透明的跨境支付。

金管局正與三家中央銀行,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泰國中央銀行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中央銀行,以及國際結算銀行創新樞紐轄下香港中心,進行名為「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的項目,探討商業用例。

該項目把其數字貨幣,轉換為可以在各國商業銀行之間交換的代幣。

金管局指,測試驗證「多種央行數碼貨幣跨境網絡」有助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未來目標是發展出能夠支援整個國際貿易結算流程的系統。

在零售層面,數碼港元將是市民進行日常支付時一種快速、簡單和安全的方式,為用家提供多個支付方式的選擇,並增加金融包容性(Financial Inclusion),即金管局經常講的普惠金融。

(圖片來源:中新社)

與數字人幣或可兌換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全球約有17億名成年人沒有銀行賬戶,央行數碼貨幣可改善金融包容性,讓沒有銀行賬戶的成年人可以更容易、更安全地獲取資金。

不過,金管局現階段似乎無意把數碼港元應用在零售層面,因認為本港的數碼支付服務易於使用、效率高且運作穩健,現時的電子支付工具已可發揮數碼港元的作用。

現時,愈來愈多的中央銀行正在考慮發行自身的數碼貨幣,但很少有已經完全開發央行數碼貨幣,僅有數個國家已發展至後期階段,中國是其中一個。

內地正發展或測試零售層面的數字人民幣,並由人民銀行牽頭負責測試,它暫時被命名為「DC/EP」。

正在測試的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等值,可以與人民幣自由兌換。

由於「數碼港元」有跨境使用的特性,金管局亦透露,未來研究方向,會包括在零售層面,能否與內地的數字人民幣作兌換。

要推進發行數碼港元存在幾個挑戰,隱私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因為現金基本上是無法追蹤的。

但理論上,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央行數碼貨幣系統,看到每個用戶的交易紀錄。

倘若使用數碼港元完全匿名,其使用將與現金無異,但無疑不合符打擊清洗黑錢,以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的國際監管規定。

因此,當局認為數碼港元須有一定程度的可追溯性,問題是各參與者,包括央行、電子支付營運商、銀行及商家等可取得用戶資料的程度是多少。

發鈔行或成為分發商

金管局目前對數碼港元未有敲定任何細節,但根據金管局在兩輪市場諮詢中收到的回應,主流的共識,是「數碼港元」應採用兩層分發結構。

所謂的兩層分發結構,是由金管局首先對接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再具體負責對接普通民眾,現時本港三間發鈔行,日後或成為數碼港元的分發商。

主流的意見還認為,「數碼港元」宜不計息及應支援離線及跨境支付,即可以在沒有互聯網的情況下使用。

下一階段,金管局相信會先準備修改法例,為數碼形式的貨幣提供法律基礎,使其成為法定貨幣,容許在香港發行。

數碼港元現時仍在概念性的階段,須探討實際應用上的可能性,並發展應用場景。到最後數碼港元是否會面世,且看金管局之後階段的探討進展。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圖片來源:iStock,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