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資料圖片

AI+網遊驅動 微軟市值稱冠有理

美股

廣告

蘋果公司(Apple,美股代號:AAPL)因為中國市場及新手機系列銷情不及市場預期,失去全球市值一哥位置,由微軟(Microsoft,美股代號:MSFT)取以代之。事實上,微軟過去一年股價持續領先,超越蘋果並非僥倖或對手偶然失手,而是在人工智能(AI)及網絡遊戲長期部署的成果。

微軟兩年前宣布斥資687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創下遊戲產業史上最大併購紀錄,足足用了兩年時間,才獲多地監管部門放行。英國的競爭和市場管理局曾以交易將降低市場競爭為由,要求禁止。最終微軟讓步,將《Call of Duty》授權予競爭對手,包括與任天堂簽訂為期十年合約。

另外,有關交易早前亦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申請禁令,指收購會對遊戲市場競爭構成威脅。不過,美國法院去年駁回有關申請,認為未有能充分證明,有關收購會令市場競爭大減。微軟成功併購動視暴雪,意味將成為全球第三大遊戲企業,僅次於騰訊控股(00700)及日本Sony。而併購後隨即精簡人手,將重疊部門及人手刪減;1月宣布裁減1,900個職位,佔X及動視暴雪22,000員工人數約8%。人工智能布局亦開始領先對手。微軟過去幾年為OpenAI投入過百億元,2022年底OpenAI憑ChatGPT平地一聲雷。

自研AI晶片 擺脫對Nvidia依賴

有報道指,OpenAI開始研發自家搜尋器,目標明顯是領導者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美股代號:GOOGL)。微軟過往一直希望在搜尋器取得一席位,但自家搜尋器Bing連二線位置也不及,基本上Google在市場上擁有絕對話事權。

OpenAI的強項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現時已對Bing作出支援;部分技術更應用於Microsoft 365和Windows的Copilot,故中長線要挑戰Google再並非不可能。除軟件外,微軟亦有意拓展人工智能硬件領域,以擺脫對晶片商輝達(Nvidia,美股代號:NVDA)的依賴。

2023年微軟藉收購資料中心技術初創公司Fungible,羅致Juniper Networks共同創辦人Pradeep Sindhu加入公司,並且率領研發團隊,
為人工智能伺服器開發網絡卡。

上季收入勝預期 遊戲貢獻急增

微軟1月底派發季度成績表,截至2023年12月底止第二季度收入620.2億美元,按年增長17.5%,高過市場預期。期內來自產品的收入189.41億美元,上升14.6%;來自服務及其他的收入430.79億億美元,增加18.9%。若按業務分部劃分,生產力與業務流程貢獻192.49億美元,增加13.2%;其中Office商業產品及雲端服務收入上升一成半,主要受Office 365商業收入帶動,而期內Office 365消費者訂戶增加至7,840萬戶。

至於LinkedIn收入亦增加9%;商務應用程式Dynamics產品及雲端服務收入上升兩成一,當中Dynamics 365收入增兩成七,是主要動力。另智慧雲端分部收入為258.8億美元,上升20.3%;其中雲端運算平台Azure及其他需端服務收入上升三成。

至於更多個人運算分部收入168.91億美元,增長18.6%;當中整體Windows收入上升9%;X內容及服務收入大升六成一。主要因為期內完成收購動視暴雪,其業績開始入賬;搜尋器及新聞廣告收入(不計流量收購成本)上升8%;至於設備收入則倒退9%。第二季度毛利423.97億美元,上升20.2%;毛利率68%,擴闊1個百分點。

經營溢利270.32億美元,上升32.5%。若按業務分部劃分,生產力與業務流程的經營溢利有102.84億美元,增長25.7%;智慧雲端經營溢利124.61億美元,上升39.9%;至於更多個人運算分部有42.87億美元,增加29.1%。

84億美元回饋股東

純利218.7億美元,增長33.1%;每股攤薄盈利2.93美元,增幅33.1%,而市場原先預測為2.77美元。若撇除非經常性因素,經調整純利和經調整每股攤薄盈利,均增長26%。

營運現金流188.53億美元,增加68.7%;自由現金流91.18億美元,上升八成六。季內商業剩餘履約價值2,220億美元,按年增一成七。此外,第二季度透過派發56億美元股息和回購28億美元股份,合共回饋股東84億美元。

管理層展望第三季度生產力與業務流程分部收入介乎手193億至196億美元、智慧雲端分部介乎260億至263億美元、更多個人運算分部收入147億至151億美元。預期全年度經營溢利,可按年提升1至2個百分點。另外,大行對微軟看法普遍正面,其中富國銀行就給予其「增持」的投資評級,目標價為460美元(見圖表)。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